5月27日,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在廣東江門順利下水,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新階段。“灣區伶仃”號建成后,可年產5000噸魚,被稱為“養殖航母”“深海糧倉”。
“灣區伶仃”號是2個月前下水的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網箱型工船試驗平臺“湛江灣1號”的姊妹船,兩者皆由湛江灣實驗室自主設計研發,是目前廣東養殖水體最大、智慧化程度領先的養殖平臺,其創新的設計理念,集合了眾多創新成果。
同型兩艘養殖網箱型工船相繼下水,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也是湛江灣實驗室以科技硬實力助力建設“藍色糧倉”和打造“海上新廣東”的生動實踐。
“湛江灣1號”。
全球首創,五大優勢塑造深遠海養殖新范式
“在這兩型工船上,我們實現了許多創新的舉措,比如船型與網箱結構融合、養殖水體自然交換、漂浮式動力定位海域、自航游弋式養殖及航行避臺的大型綜合性養殖試驗平臺等,從而能夠以高質量低成本完成了工船的設計建造。”湛江灣實驗室工船研發團隊總設計師陳瀟介紹。
據悉,“湛江灣1號”和“灣區伶仃”號的設計研發具備五大核心優勢:
首創船網融合設計,降成本提質量。通過首創船型與網箱結構融合,有效降低建造成本以及日常養殖換水運營成本,同時實現深遠海優良水質養殖環境,提升漁獲品質。
深遠海全域適養,拓展養殖空間。平臺適用于20米以上水深的海域養殖,地球上水深超過20米的海域面積占比高達90%-98%,工船為海水養殖業拓展了廣闊空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向深遠海進發。
自航游弋養殖,創造最優環境。工船配置電力推進系統,當遇到臺風來臨時可自主航行躲避臺風,并可根據養殖品種、海域水質、氣候等的情況變化改變養殖區域,創造最優生產環境,提升養殖效率和漁獲品質。
超大規模養殖,集約高效生產。工船養殖水體達8萬立方米,船內設有12個獨立的養殖區域,可滿足多種魚類同時養殖,年產能可達2000—5000噸,是名副其實的養殖重器。
全流程智慧化,實現精益養殖。工船集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功能于一體,配備了綠色能源自供給、全電力推進、動力定位、錨泊、飼料儲存與投喂、平臺監測、養殖監測、無線傳輸等先進智能化系統,可實現養殖對象的全生命周期科學管理。
湛江灣實驗室工作人員介紹,兩艘“姊妹船”有諸多相同之處,不過在功能定位有所區別。“灣區伶仃”號打造常態化漂浮式動力定位的工船漁業養殖和休閑漁旅綜合體,“湛江灣1號”則為大型綜合性養殖試驗平臺。“實驗室技術團隊可以結合業主的需要和各地不同的養殖環境,做出個性化、本土化的設計。”
憑借五大核心競爭能力,近年來,實驗室團隊打造了多個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引領深遠海養殖新潮流。此前,其設計的“恒燚1號”“海塔1號”“深藍2號”等已在行業引起高度關注。
堅持需求導向,推動深遠海養殖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充分考慮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和未來趨勢,從養殖海域、適養魚類品種、裝備和運營成本、配套建設等企業關心的問題入手,不斷創新和優化設計。”陳瀟表示。
作為深海重器,“湛江灣1號”“灣區伶仃”號適用于南海千米乃至萬米水深的全海域養殖,極大拓寬海水養殖的生產空間,將為我國漁業養殖行業實現工業化和規模化養殖,轉型升級提供示范。
在“湛江灣1號”“灣區伶仃號”的研發過程中,湛江灣實驗室克服了重重困難,突破多項深遠海養殖裝備關鍵難題。比如,突破了超大開口船型水動力優化技術,提高了航速,降低了上浪,增大了甲板面積;突破了船舶和柱穩式結構融合技術以及非等邊箱型立柱優化技術,大幅減少了鋼材用量,節約了總體造價。團隊還創新性地提出了航行-養殖-航行工況混合式能量分配架構技術,顯著提高了新能源占比和能源系統利用效率。
據介紹,“湛江灣1號”‘灣區伶仃’號將于近期陸續交付,隨后“湛江灣1號”將在湛江東海島附近海域開展常態化的海上養殖綜合試驗研究,“灣區伶仃”號在珠海萬山群島海域聯動海島旅游,打造“漁業+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我們根據用戶不同需求研發設計功能各異的養殖平臺,希望通過各地共同發力,能夠推動海水漁業加快轉型升級,把現代化海上牧場做大做強。”陳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