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向海洋要食物!看廣東如何建造“藍色糧倉”

2022-06-09 19:13 來源:廣東鄉村振興智庫、南方日報

隨著糧食安全愈發受重視

如何“藏糧于海”

向藍色空間要食物?

目前

廣東省海洋牧場建設已初具規模

海洋生態逐步修復

漁業資源保育成效顯現

為筑牢“藍色糧倉”夯實了基礎


圖片

海底搞起基建?

生態修復筑建“海底糧倉”


你看海底的魚多了,這些人工魚礁上附著的水草、貝類成了海洋生物鏈最底層的食物。”在汕尾市城區龜齡島東海洋牧場,汕尾市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副局長劉水照介紹。


海底水草搖曳,大小魚類穿梭其間。這片2.43平方公里的海域上,已有2688個人工魚礁礁體投入深海。


“人工魚礁就是海洋的‘生態銀行’。”汕尾市農業農村局水產養殖和資源保護科林義濟介紹,人工魚礁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繁殖場所,促進海洋生物資源的增殖和恢復,由此建立起多層次海洋生態系統。


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捕撈強度增加,海洋污染范圍擴大,海洋漁業資源衰退日益嚴重。傳統捕撈、養殖收益縮減,漁民轉業、轉場成為趨勢。


海洋牧場應運而生,其被認為是海洋漁業的高級形態,是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等的場所,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最終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模式。


“海洋牧場與常見的海洋捕撈、海水養殖等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更強調生態修復,最明顯的標志是人工魚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資源養護與海洋牧場研究室主任陳丕茂介紹。


人工魚礁建設則如同在海底搞基建,通過將人造的魚礁投入海底,重建魚類生存環境,就好比有了一個“海底糧倉”,實現向海洋要食物。


圖片


“青洲島的人工魚礁區,將投放礁體800多個。”陽西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學光介紹,陽西此前投放的南山嶺人工魚礁也已經初見成效,“有些漁民過去釣魚,石斑魚、花椒魚等都比以前多了。”


廣東的人工魚礁建設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從2002年開始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間,人工魚礁成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重要基礎,以人工魚礁為基礎的“藏糧于海”在廣東海岸線多處進行。


截至目前,廣東已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5個,從粵東延伸到粵西,勾勒出廣東發展海洋牧場的路線圖。


“目前已經有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通過驗收,人工魚礁建設效益顯現,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省農業農村廳漁業資源保護處三級調研員黃建清介紹,監測表明,海洋牧場魚卵和仔魚密度分別是建礁前的11-52倍和2-40倍,一些瀕臨絕跡或稀有的物種在礁區出現,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7倍,全省海洋牧場比未投礁漁場每年增加資源量2.5萬噸。


圖片


漁業與能源“聯姻”?

多業態融合向海洋要食物


在海洋牧場的建設中,廣東探索多種業態結合,其中能源項目受到青睞,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新的想象空間。


“海洋牧場與風電融合發展是一大特色。”李學光介紹,青洲島海洋牧場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風電的促進作用,“風機的基礎墩相當于人工魚礁,會附著貝類,吸引魚類,同時風電也能就近供應海洋牧場所需用電。”


根據規劃,青洲島海洋牧場內的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達378.8平方千米,由明陽陽江水產有限公司、三峽新能源風電集團等參與建設。


經過近年建設,風電區已經聚集了很多貝類、魚類,風電企業也探索做起網箱養殖。在今年1月,明陽陽江沙扒海洋牧場項目養殖的金鯧魚就完成首次收魚,并且品質較好。


圖片


在珠海,一座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澎湖號”,也成為當地探索海水養殖與能源、休閑結合的新方式。


“澎湖號”位于珠海蜘洲島養殖漁場,在海洋里宛若一座“人造島嶼”,兩個籃球場大小的平臺上,網箱與海水相通,養殖著金鯧魚和石斑魚。


“澎湖號”采用鋼結構加軟體網結合,可提供1.5萬平方米養殖水體,并搭載可再生能源裝機120千瓦,能源均源于波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2020年元旦,“澎湖號”已生產第一批金鯧魚。“養殖到現在都未發生魚病,效果比較好。”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副研究員王振鵬表示,能養魚、發電,現在又與海釣等旅游項目結合,“一片海能干多種事,把多種產業融合起來。”


圖片


海洋牧場是個很開放的概念,水上裝備為人類服務,水下礁構為魚類服務。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表示,未來廣東將著力推動海洋牧場與深水網箱、風電產業和休閑漁業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人海和諧模式、資源共享模式、養殖產業模式等模式的海洋牧場。


臺子搭好如何“唱戲”?

亟待引入社會資本激發產業效益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沿海國家發展了海洋牧場。但在廣東,海洋牧場建設總體仍處于人工魚礁建設和增殖放流的初級階段。


海洋牧場按功能可分為養護型、增殖型、休閑型三類,目前廣東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均為公益養護型,漁業產業效益尚未凸顯。


在廣東等南方省區,海域像耕地一樣相對零散、條塊化,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產業發展成本增加。因此,為發展海洋牧場,基本由地方主管部門統一建設,并以公益修復型為主,漁業生產暫不突出。


“藏糧于海必須有市場主體參與生產,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是拋磚引玉,以海洋生態修復為基礎,后續再引進企業發展。”陳丕茂認為,雖發展條件相對不足,但廣東海洋牧場潛力充足,“政府已經搭好臺子,就看怎么引入企業唱戲。”


圖片


當前,廣東各海洋牧場也已經意識到引進企業運營、生產的緊迫性。


漁民要進入牧區生產,離不開與企業合作。“海洋牧場距離遠,進入牧區生產成本較高,個體戶漁民較難參與,更適合企業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李學光說,這就要求引進企業,讓當地漁民加入合作,提供勞動、技術和服務。


同時,海洋牧場可持續運維也需要引入市場主體。“當前海洋牧場均由地方農業部門建設,人力有限,國家支持資金則主要用于建設人工魚礁,一定要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漁業等產業,企業受益后承擔維護海洋環境的責任。”李學光在建設過程中感觸頗深,目前陽西青洲島海洋牧場正鼓勵企業入駐試生產。


陽江圣騰漁業有限公司是早一批進入牧場的企業,在今年4月投放了80多萬斤貝類幼苗。“5月去查看,發現貝類個頭長得挺大,目前來看,做貝類底播的效果很好。”該公司總經理李金龍表示。


即便如此,李學光依然有擔憂,“企業進入海洋牧場生產,必須辦理海域使用證,但勘察、設計、環評等流程非常復雜并且費用不低,很難辦下來。”


“廣東海洋牧場當前比較大的瓶頸問題,是用海程序太難、太煩瑣,讓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望而卻步。”黃建清也證實。


圖片


不過,這一瓶頸問題有望得到破解。就在今年5月,廣東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深入推進漁業用海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漁業用海區域統一規劃、環評、論證,逐步降低養殖用海海域的使用金征收標準,符合海域使用金減免條件的,可加快辦理進度。


廣東是海洋大省,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隨著15個海洋牧場加快建設、逐漸成型,日益增多的漁業資源將吸引更多企業進駐,有望進一步夯實筑牢“海底糧倉”,從而真正實現“藏糧于海”。


編輯:周子琪
值班主任:莫松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鋼力量”
  • 雷州工業“組合拳”真勁!
  • 徐聞海上風電300兆瓦增容項目樁基礎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區舉辦“我心目中的紅樹林”青少年繪畫作品展覽
  • 廣前研學基地正式開園 湛江日報社大型軍旅夏令營火熱招募
  • 震撼!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