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湛江日報公眾號發布消息稱,5日下午,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聚焦世界濕地大會:衛星“瞰”濕地》,其中,廣東湛江國際重要濕地亮麗“出鏡”。
11月5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召開。當此之際,央視節目聚焦廣東湛江國際重要濕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湛江在濕地保護、修復、管理和合理利用上的可圈可點。
衛星“瞰”濕地,鏡頭切換到廣東湛江國際重要濕地的時候,字幕中出現了一句介紹文字:“分布有中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的確,這里的紅樹林面積7228公頃,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更值得關注的,這是一處“國際重要濕地”,其中“國際”二字所包含的意義非凡。
正如11月6日通過的《武漢宣言》中嚴肅指出的那樣:盡管目前各級為實現濕地持續保護并不斷提供惠益和服務作出了許多努力,但自然濕地仍然減少了35%,導致寶貴的生態系統及其功能和服務受損,影響到所有個人和社區。但近年,在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這意味著湛江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經驗,就算放到全球范圍來看,都是極具借鑒意義的。
一組數據,更是反映出了湛江在濕地保護上的“國際視野”與“范本價值”——2021年6月,湛江完成中國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2021年12月30日,湛江召開建設“紅樹林之城”工作會議,就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進行研討;湛江計劃到2025年營造2813公頃、修復1370公頃紅樹林,面積加起來超過200個“鳥巢”國家體育場。從某種意義上說,湛江正在奮力建設的“紅樹林之城”,不僅是中國的“紅樹林之城”,也是世界的“紅樹林之城”,正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一套“湛江答案”。這也意味著,我們在建設“紅樹林之城”的過程中,既要胸懷“國之大者”,更要打開“國際視野”。
探索濕地保護的進程中,加強城市間合作,應成為“紅樹林之城”新鮮上架的“必修課”。比如《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的主會場——武漢。武漢與濕地關系匪淺,165條河流、166個湖泊,構成了武漢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的濕地資源。長江漢江、東湖后湖、白沙洲鸚鵡洲……地名裹挾著氤氳水汽,牽系著汩汩人情,成為武漢人對濕地的獨特記憶。這個千萬人口與全球內陸城市前三濕地共呼吸的城市,正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故事。湛江與武漢,近年有過“英雄武漢,溫厚徐聞”“武漢探親記”“行走的菠蘿節”等許多美好的回憶。在濕地保護的領域里,又能否再組“CP”,互促共進?又比如將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的深圳,把紅樹作為“市樹”,成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深圳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是全國唯一處在城市腹地、面積最小的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湛江與深圳,有著唱好“紅樹林雙城計”的基礎與前景。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面對濕地保護這份全球考卷,湛江要更加努力推動“紅樹林之城”建設,充分挖掘、發揮湛江紅樹林的生態、經濟、科研、人文“四大價值”,譜寫全球濕地保護的湛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