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②
文 | 南方日報評論員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現分線管理,大灣區“大號地鐵”開通,黃茅海跨海通道全線貫通,深中通道正式通車,“港車北上”歷史性地突破100萬輛次……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軟硬聯通捷報頻傳,不斷展現出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新氣象。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承擔著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探路的時代重任。去年4月,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要求廣東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為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全面深化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修修補補,必須突出具有結構支撐作用的重大改革,以此為牽引全面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為各領域體制機制創新提供了重要試驗田,對全省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示范帶動效應。實踐充分證明,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大灣區澎湃向前的每一步,無不牽引著內與外的交融聯通,山與海的同頻共振,為其他領域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動力,創造了更好條件。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這些年,廣東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準確把握黨中央戰略意圖,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作為省委“1310”具體部署的重要內容,乘勢而上、積極作為,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示范引領全省深入推進改革開放。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占全國11%以上的經濟總量,綜合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創造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制度創新成果。
推進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落實“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深入推進三地互聯互通的關鍵所在,也是難點所在。近年來,廣東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抓手,扎實推進與港澳規則機制的聯通、貫通、融通,取得了積極成效。規則銜接領域更加豐富,從車輛通關,到數據跨境,再到多元商事糾紛解決,市場一體化方方面面的難點堵點接連打通。規則銜接方式更加多元,無論是由上至下、政策推動,還是靈活變通、技術創新,改革創新使得“工具箱”越來越豐富。規則銜接更加注重回應民眾關切,聚焦教育、就業、政務服務等領域,一項項政策舉措、一件件民生實事讓融合發展越來越可感,讓“大灣區人”的心越貼越近。如今,粵港“跨境通辦”推出服務140余項,參與“跨境理財通”試點個人投資者達11萬人,累計超3900名港澳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內地執業,廣東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已超8萬人……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為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牽引作用,廣東在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思路,突出改革重點,研究推出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不斷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一方面,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省市縣貫通、多部門協同、全鏈條銜接,堅持改革項目化具體化,深化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投融資、營商環境建設等領域改革,一項一項抓細抓實抓到位,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加快建設外貿強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把握對外開放主導權,努力打造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改革整體效能不斷提升,擴大開放受益面不斷拓展。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5周年。新起點上,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聚焦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使命任務,對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圍繞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把握大機遇、寫好大文章,奮力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