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考古中國”破譯城市文明“密碼”

2024-08-14 11:25 來源:新華社

江蘇淮安新路遺址內發現的“陳公新路”道路遺存。 新華社 發

你是否想過,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曾經的樣貌是怎樣的?

國家文物局日前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浙江紹興稽中遺址、江蘇鹽城鹽業考古、河南開封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江蘇淮安城市考古4項歷史時期城市考古最新進展,正在試圖揭開古代城市的發展演進和時代變遷。

這些考古成果藏著怎樣的文明“密碼”?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們躬耕田野、胼手胝足,將帶來更多新發現,讓古老文明的面貌變得更加清晰。

在浙江紹興稽中遺址,我們或許可以一窺戰國時期,越國大型建筑基址的風采——

這里,發現有越國與漢代建筑基址。其中,戰國時期遺存包括1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這是考古發掘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存在戰國時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經碳十四檢測,相關遺存距今約2500年,為探尋越國都城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這里還清理確定兩漢高等級建筑遺存,并且首次發現包含墨書“會稽”“山陰”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以及漢代墨書“如律令禮”文字陶片,這些都是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

鹽,背后有哪些古代都市“煙火”日常?江蘇鹽城鹽業考古,鋪展開鹽業生產歷史悠久的生動畫卷——

鹽城亭湖區的沙井頭遺址,發現規整的漢代道路,較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規模、多類型的排水設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遺跡;鹽城東臺市的繆杭遺址,發現唐代鹽業生產中的引蓄水、攤場、淋鹵等工藝流程相關遺跡;鹽城大豐區的后北團遺址,發現南宋至明清時期鹽灶、淋鹵坑等制鹽遺跡。

由漢至唐,由南宋至明清,考古發現讓千余年來制鹽工藝的技術傳承發展躍然眼前,也進一步明晰了我國江淮東部鹽業生產歷史發展脈絡。透過這些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在這里居住的人家、勞作的先人。

《清明上河圖》描摹的汴河兩岸風貌令人神往,當年的北宋都城東京是怎樣的繁華?我們把目光投向河南開封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

這一遺址,是目前考古發現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城門整體結構為一門三道式,由門道、隔墻及兩側墩臺構成。

相關考古負責人介紹,景龍門遺址為認識北宋東京城結構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實證,也是古今城市文脈傳承賡續的又一生動案例。

水脈連著文脈,大河潤澤百姓。通過江蘇淮安3處考古新發現,我們可以看到大運河流淌千年所經歷的變遷——

記者了解到,考古工作發現,慶成門遺址是淮安舊城的西門,完整揭示出主城門、甕城及排水系統的整體格局,新路遺址是一處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類遺址,板閘鎮遺址是一處明清時期市鎮遺址,為研究大運河漕運、鹽運和關榷稅收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有關專家介紹,這3處遺址再現了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的繁榮景象,反映了大運河沿線市鎮發展、人地關系演變及河道治理與變遷,是研究運河漕運、鹽運和關榷稅收等問題的重要實物資料。

讓城市留住文脈,讓人們記住鄉愁。

從紹興到鹽城、從開封到淮安……歷史時期城市考古正破解現代都市的文明“密碼”,讓我們可以認識千百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尋常巷陌,感知古老城市的文化遺存和歷史記憶。  新華

編輯:張雅婷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徐聞曲界鎮:以黨建引領創建“美麗庭院”
  • 繽紛暑假非遺研學
  • 深化多元化稅收擔保改革  切實助企降本增效
  • 奮勇高新區新能源動力電池道路管網配套項目開工
  • 廉江市和寮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駐入“心”里頭  激活“鎮”能量
  • 開漁后,瓊州海峽客滾船將停運10小時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