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爆火之后,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再新推舞劇,都避免不了要和《只此青綠》作比較,尤其是《唯我青白》的命名,仿佛有意與《只此青綠》對照,觀眾自然對“青白”抱有“青綠”似的期待。近日,舞劇《唯我青白》在保利劇院迎來首演,一窺“青白”真面目后,不禁讓人感慨,“青白”“青綠”,實在沒有必要強行捆綁對照。
《唯我青白》聽起來像《只此青綠》的姊妹篇,兩者的相似在于文博主題的一致,至于核心主創和表現形式,兩部作品都大不相同。《只此青綠》由韓真、周莉亞執導,《唯我青白》的導演和總編舞則是易杰,是不同創作者舞蹈語言的外化體現。更重要的是,《只此青綠》定性為舞蹈詩劇,并不重于劇情講述,而是開創性地用極為詩意的筆觸,描畫了《千里江山圖》的創作過程,更是讓“青綠山水”擬人起舞;對比而言,《唯我青白》是一部非常傳統的舞劇,還原的是宋元時期青白瓷手工匠人的成長故事。
《唯我青白》的故事線非常復雜,可以說是三條線索并行,也因此在觀眾中產生一些爭議。劇中的第一條線索是當代打撈隊潛入海底,尋找沉睡數百年的瓷器,最終送入文博機構;第二條線是制作這些瓷器的少年瓷匠的成長過程,從他離開家鄉前往景德鎮到拜師學藝,再到經歷愛情,最終燒制精品;與少年瓷匠同時出現在舞臺的是老年瓷匠,他作為一個回望者,早已知曉瓷器將沉船的噩耗,卻無法阻攔少年的自己和戀人歡天喜地地打包瓷器、展望未來……
少年瓷匠與老年瓷匠這兩條線索的人生回望,可以說是古典舞劇中常見的敘事結構,已經可以讓敘事非常有張力,但以此為基礎再加上打撈隊的古今對話,在全長90分鐘的舞劇中,三條線索并存實在顯得有些局促。
不知古今對照的劇情,是否為了與《只此青綠》中的“展卷人”呼應?其實,《只此青綠》的穿越古今,與該劇強抒情、弱敘事的整體結構吻合。《唯我青白》作為一個以敘事為主的舞劇,講述一位普通人醉心泥火交融的制瓷技藝,就已經能打動觀眾,或可增加劇情,擴充舞蹈容量,劇目的三線結構才會更加飽滿。
說到底,《唯我青白》的名字讓觀眾對它產生了詩劇性的期待,但青白瓷之美,原不必與“青綠”對標。《唯我青白》的舞蹈表達傳統而規矩:有描繪愛情的雙人舞,有象征個性的獨舞,也有唯美的女性群舞和烘托氣氛的男性群舞。“青白”的獨特之處,還在于能把制瓷動作轉化為舞蹈語匯,讓觀眾通過肢體語言一窺窯火前的數道工序,希望《唯我青白》保留這一特色,在日后的打磨中捧出更加奪目耀眼的青白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