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海、紅樹林,這樣的場景在湛江市區比比皆是。 記者郎樹臣 攝
生態文明建設
湛江紅樹林多次亮相《新聞聯播》“大美中國”欄目,圖片入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湛江生態紀錄片《雷生萬物》在央視播出,紅土地上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令人贊嘆;成群中華白海豚暢游雷州灣的“生態奇觀”頻頻出圈,奧運冠軍全紅嬋邀請網友到湛江邂逅白海豚;在日前舉辦的2024年全國生態日廣東省宣傳活動上,湛江市發改局有關負責人作綠色低碳發展經驗交流分享……越來越多綠色發展的“湛江元素”刷屏,成為展現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湛江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發展思路,以綠色為底色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碳工作,高規格成立了全市雙碳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專班以及碳排放核算工作組等,率先制定“1+1+N”雙碳政策體系,2023年以來累計出臺綠色低碳類重要規劃方案超30個,以政策體系全覆蓋引領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新成效。
麻章金牛島紅樹林。 記者張鋒鋒 攝
聚焦培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在湛江東海島海域,中華白海豚結伴在海中嬉戲,媒體的長槍短炮常常捕捉到它們與鋼鐵廠的同框合影。藍天白云下,絲光椋鳥、栗喉蜂虎、北紅尾鴝等在鋼廠附近安家的20多種鳥也是闖入鏡頭的常客。
中華白海豚在雷州灣暢游。 記者歐陽澤 攝
在雷州九龍山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候鳥立滿枝頭。記者李忠 攝
綠色,是湛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近年來,湛江堅持制造業當家,聚焦發展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藍色海洋經濟“四綠一藍”支柱產業。2023年,湛江市“雙十”產業集群實現營收4471.12億元,完成增加值1683.6億元,綠色石化產業集群、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產值。
在湛江,鋼鐵制造產生的廢棄物基本被吃干榨凈:形成的含鐵泥塵可配加到燒結、球團生產流程中作原料;高爐渣、轉爐渣用來生產水泥、磚塊和鋪路等,經細磨成微粉后作水泥摻合料;燒結脫硫形成的硫酸鈣可用于水泥生產;軋鋼氧化鐵皮經脫油、還原、制粉,作為粉末冶金和磁性材料原料。寶鋼湛江鋼鐵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建成投產,多項關鍵綠色指標為國內乃至全球之最,實現“全流程鋼鐵廢水零排放”。
在石化產業方面,我市推動上游發展以中海油為核心的油氣群采掘業和以中科煉化為核心的煉油產業,中游發展以中科煉化為核心的基本化工原料產業,下游發展以巴斯夫為核心的高附加值聚合物、精細化工等產業,形成以開采—煉化—高附加值聚合物、精細化工為主的“精細+高端+創新”的現代石化全產業鏈。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首期項目建成投產,計劃到2025年將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電。
我市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入選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并順利通過驗收;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后獲評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中國循環經濟推廣先進園區;湛鋼零碳冶金示范項目列入省第一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全市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家、綠色工廠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推動9家省級以上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
加快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產業向新,能源向綠。我市大力推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轉型,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截至2024年6月,新能源裝機容量約占全市總裝機容量56.24%。其中集中式光伏項目并網總規模達250.1萬千瓦,集中式陸上風電并網規模約148.6萬千瓦,并網規模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海上風電項目已投產120萬千瓦,30萬千瓦增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12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址新增項目均已完成核準。我市還建成了國內首臺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在智能微網模式下成功運行發電。廣東廉江核電項目在我國核能領域首次開發使用超大型冷卻塔,采用海水二次循環冷卻技術,進一步提升環境友好性。烏石23-5油田群開發項目順利投產,是我國海上首個全方位綠色設計油田,實現伴生產物“零排放”,采用“岸電”模式讓油田群用上“清潔電”,并計劃全面推進“零碳油田”。
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深度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運營海鐵聯運班列41條,開行中歐接續班列5條;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受歡迎,97.32%城鎮新開工民用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設,88.01%竣工城鎮民用建筑通過綠色建筑驗收;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受青睞,綜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為77%,大型規模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為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27%;綠色生活深入人心,78.9%的城鄉家庭初步達到綠色家庭創建要求,廣東省綠色學校創建完成率達92%。
率先打造
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創新示范
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可實現二氧化碳地下大規模埋存,是未來最有前景的減排手段。粵西近海的北部灣盆地可永久埋藏二氧化碳約500億噸,有望在碳中和中發揮重要作用。湛江近岸烏石油田群先天具有封存油氣的地質條件,具有得天獨厚的近源埋碳優勢,有望在全省率先形成規模化降碳產業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湛江大力支持CCUS先行先試,積極推動CCUS技術和產業發展,推動CCUS作為湛江灣實驗室重點培育方向,支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科研平臺建設,率先編制《湛江市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發展規劃研究》,市政府與中能建廣東院、中英(廣東)CCUS中心簽署了《湛江市CCUS技術與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廣東省玄武巖礦化固碳示范項目和規模化CCUS“岸碳入海”示范工程項目力爭在國內率先建設。
與此同時,我市勇當碳中和探路者,建成國內首個生物質電廠原始煙氣微藻固碳示范工程項目;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湛江牽頭編制的《廣東省紅樹林碳普惠方法學》成為全國首個藍碳碳普惠方法學,開發的“紅樹林碳匯價值綜合保險”被評為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
下一步,我市將堅決落實國家及省關于綠色低碳發展工作部署,牢固樹立綠色新發展理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引導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持續推進CCUS項目試點示范工作,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力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