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年終歲末,第二屆“湛江村晚”籌辦消息如約而至,這“續集”令人期待。
今年年初,首屆“湛江村晚”驚艷亮相,堪稱“出道即巔峰”,備受市民關注與喜愛。如今回頭再看,依然亮點紛呈,總的來說有三個關鍵詞。
其一,是“聚人氣”。首屆“湛江村晚”,搭建了展示湛江實施“百千萬工程”成果的大舞臺。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湛江各地村鎮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刷新”。借助“湛江村晚”這個大舞臺,正好讓外界看看湛江真實的千村千面千萬風情,在升騰的“煙火氣”與洋溢的“幸福味”交相輝映中,集中展示湛江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斷邁上新高度的新景象。從互動來看,晚會將“村晚”與“湛品”有機融合,在展示借“百千萬工程”做強做優“土特產”的同時,也讓市民大眾從年貨抽獎的喜悅中分享金鯧魚、對蝦等“湛品”出圈成果。從效應來看,首屆“湛江村晚”在位于霞山的海濱公園舉行,讓湛江的這個老地標煥發出了新活力,也為后期霞山在新春佳節造旺文旅打響了“名堂”、帶來了“流量”。從數據來看,這臺晚會的線上直播觀看人次超500萬。精彩瞬間在湛江人的社交媒體、朋友圈上刷屏,讓全國網友都關注到廣東、湛江正在實施的“百千萬工程”。可感可及、振奮精神,對于鼓舞更多市民群眾投入到“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中,是一大助力。
其二,是“接地氣”。首屆“湛江村晚”,由湛江老百姓當“主角”。無論晚會節目還是主播、主持人,都采取“海選”的辦法,更有利于保證村晚的“原汁原味”。24個節目,演出的內容也高度“本土化”。從看春晚,到演村晚,村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吹拉彈唱,各顯本領,熱鬧歡暢之中,唱響美好生活,抒發幸福感受。正因如此,“湛江村晚”關注的是鄉土、承載的是鄉音、凝聚的是鄉情,是群眾共同參與、共同慶祝、共同期盼的文化活動。尤其是在春節前舉辦,不僅渲染了年味、烘托了過年的氣氛,還成為“鄉愁”的一部分。飽含濃濃“湛江味”的節目,反映鄉村人與事,且主角都是鄉里鄉親,無疑也最能打動在外游子的心,令更多在外的湛江人從鄉音鄉愁中想到家鄉的好,更加關心支持家鄉建設。
其三,是“冒熱氣”。今年春節假期,雷州處井村的“人氣值”攀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因是一大批“候鳥房車”扎堆在該村過年。當地村民、志愿者與房車游客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首屆“湛江村晚”還把節目帶到了處井村,“冒熱氣”的本土節目與地道菜肴,讓“房車客”體驗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湛江新年,感受到了熱情溫暖的“湛江溫度”。在一片歡樂祥和氣氛中,“湛江村晚”已然成為展示湛江城市形象的大IP。在此場景中,“湛江村晚”不再僅僅是一場文化盛宴,在提升湛江文化的可見度和吸引力,擴大城市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辦好“湛江村晚”的“續集”,要早謀劃、早安排,圍繞“海洋歡歌·幸福湛江”這個主題,深挖民俗和海洋文化,加快探索構建“村晚+旅游”和“村晚+湛品”等多個IP集群,滿足市民大眾的文化需求。同時,還要強化精品意識,在吸取首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創新,拿出更多新創意、新亮點、新體驗。尤其是要在新媒體傳播上有所突破,利用社交媒體把“湛江村晚”推介給廣大網友,以“爆款”賦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以好湛品、好場景、好風光將“流量”變為“留量”,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互動,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到湛江體驗不一樣的春節假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