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肥娟小吃店”相關話題相繼登上本地熱搜,“因愛重生的肥娟小吃店主鞠躬謝恩”“小學生開始在肥娟小吃店搞預售”等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2024年6月,一個短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視頻里,一家鞋店老板剛托起店鋪的卷閘門,幾十個學生就迫不及待“魚躍而入”。原來,這是一家湛江某小學門口的鞋店。學生放學后迫切地進店,是為了到店里看電視。店主邱女士表示,放學后,店內常有很多學生在等家長接回家,于是自己就裝了電視,給學生在等待家長來接的空隙看。6月14日湛江日報也刊登了評論文章《小鞋店 小善意 大溫暖》,點贊“借個地方給孩子們放學后等家長、裝部電視機給孩子們解悶,雖然都是小事,但它卻讓人們感受到了湛江人濃濃的人情味”。
最近,小鞋店的善舉有了“續集”——因經營不善,夫妻倆決定關閉鞋店,考慮到孩子們來看電視已有兩年多,舍不得這些小朋友,于是轉行做小吃店。在店鋪改造期間,“小孩哥”“小孩姐”們當起了監工,表現了極大的熱情與支持。目前,該店已取名“肥娟小吃店”。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夫妻倆表示,小學生們很支持店里的生意,在確定店內小吃價格的過程中,夫妻倆曾與小朋友們商議,并得到了孩子們的幫助,孩子們甚至充當“情報員”,幫忙打探附近的物價。由于生意火爆、供不應求,很多買不到小吃學生還要搞“預售”。
這個暖心故事,筆者“磕”了好久。一開始看到小鞋店因經營不善準備倒閉時,還頗感可惜。沒想到一個“轉場”,視角切換,小鞋店轉型開小吃店的轉折,又為故事注入新活力。店主“聽勸”,學生“捧場”,小吃店生意火爆。這是善舉出了“續集”,令人心生溫暖。
在社交平臺的信息洪流里,人們看多了“好人無好報”的無奈橋段,容易滋生冷漠情緒。而小鞋店善舉非但未被辜負,還華麗蝶變、大放異彩,無疑是對“好人無好報”的有力反駁。這個“續集”就像一股暖流,滋潤大眾心田,喚醒潛藏善意,鼓舞著更多人無懼付出成本,向陌生人伸出援手,讓善的火種在日常瑣碎里傳遞,以期燎原之勢。而在小鞋店轉型小吃店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善意從四方八面向小店匯聚——學生們“捧場”、主動當“情報員”自不必說;更有“吃瓜群眾”、線上網友紛紛提議轉型,獻計獻策;企業聽聞故事后給小吃店送來新的大電視,完成善意的“接力”。溫暖善意從四面八方向小店匯聚,讓初始善念不但不被“辜負”,反而得以融入社會協作大網,被滋養、被放大。這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湛江是一座溫厚的城市,凡人善舉就在身邊。這個“續集”里,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我們回味、思考。比如,企業助愛心項目生根,物資也好、渠道也罷,為好人好事“添把火”;又比如,民眾以消費投票,用口碑相傳,讓善意收獲實打實的回饋。這些“好人有好報”的“名場面”,是怎樣出現的,又該如何去引導?
湛江是一座溫厚的城市。肥娟小吃店雖是微光一束,卻足以啟迪:護善舉周全、助善念續航,就能點燃無數向善的火種,共建人心向善、愛意循環、好人好報的溫厚湛江。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