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同事說霞山綠苑公園辦起個公益書吧,很有特色。我心下便生了向往,想著要抽空去看看。
一個暖陽傾灑的午后,我踏入霞山綠苑公園,仿若踏入一片靜謐的綠洲。蔥蘢綠意間,一座小屋靜靜佇立,花叢環繞,宛如桃源之境。
走近,“半城雨·綠苑公益書吧”的牌子映入眼簾,這名字恰似一首意蘊悠長的詩。“半城”,似曾相識。我20世紀70年代末在湛江讀書那時,湛江市主要由霞山、赤坎兩區組成,相隔十多公里,各占一半,市區的同學說他們生活在“半城”里。而那“雨”字,恰似神來之筆,以靈動之雨喻書,仿若書是潤澤精神世界的甘霖,這名字便悄然在心底暈開一抹詩意。
踏入書吧,四十余平方米的空間滿是書架與書桌,各類書籍井然陳列,琳瑯滿目。這些書皆來自社會各界的慷慨相贈,有本土作家的心血之作,也有文化人士的珍藏。五千余冊書冊冊皆含深情,僅嶺南師范學院宋立民教授一人便捐出千余冊,令人感懷。
聽介紹,書吧緣起于霞山區作協的構思,本是為作家們構筑學習交流港灣,推動文學創作再創輝煌。未曾想,自誕生那刻起,它便以獨特魅力吸引著四方來客。室內常坐無虛席,書吧外面的座椅上也坐滿了沉浸于書海的人。白發老人、文化學者、親子家庭,皆在這方天地尋得心靈歸處,沉醉于知識的浩瀚海洋之中。
隨著書吧運作的探索漸見成效,“半城雨”突破書吧的固有模式,轄區內“半夜雨·紅舫公益書吧”“半城雨·紅色公益書吧”“半城雨·文化宮公益書吧”相繼建成,每一個書吧都有其主題,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機關單位、街道社區積極參與,助力這些書吧發展壯大。同時,還定期邀約名家講學,不定時走進機關、學校;區作協公眾號定期推出以“半城雨”為主題的會員創作成果。一系列舉措使得“半城雨”成為遠近知名的文化品牌。
更令人贊嘆的是作協開創了“書吧+創作基地”的跨區跨省拓展模式,為作家提供了深入生活、面向讀者的平臺。徐聞縣的“半城雨·南極村公益書吧”、廣西陸川縣的“半城雨·山海公益書吧”正是在這種模式下相繼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從而使書吧成為作家與讀者交流互動的紐帶,為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播構建起一座充滿活力的橋梁。
站在書吧中,指尖輕撫著一本本排列整齊的書籍,我感受著知識的溫度。而書吧內外彌漫著求知的濃烈氛圍,不正是霞山區作協不懈追尋的熱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