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歷正月為元月,古時將夜晚稱為“宵”,因而新年的首次月圓之夜——正月十五,便名為“元宵節”。自漢代起,我國便有在元宵之夜點亮燈火的習俗,直至清代,元宵節已是一個全民共歡的民俗節日。在元宵節期間,除了賞燈之外,還有猜燈謎、品嘗元宵(湯圓)等傳統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更象征著闔家團圓和幸福美滿。
清代木版年畫《慶賞元宵》,由楊柳青著名畫師高蔭章作于1903年初夏。該畫生動地描繪了一家人在庭院中歡慶元宵的熱鬧場景。畫中的男女老少,有的敲鑼打鼓,有的揮舞扇子,有的吹奏樂器,配合默契。婦女們有的懷抱嬰兒,有的攜子擎燈;兒童們提著花燈玩耍,好不熱鬧。建筑的屋檐上裝飾著五彩繽紛的燈籠,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氛圍,整個畫面洋溢著歡樂與活力,完美地捕捉了元宵節喜慶祥和的氣氛。畫面上方高蔭章自題詩“金吾不禁逐年新,鼓吹昇平共鬧春,最好家家饒樂趣,買燈三日更歡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楊柳青木版年畫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產生于明崇禎年間,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