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展廳,各類產品琳瑯滿目。 記者張鋒鋒 攝
設計建成新中國第一座天然橡膠濃縮乳膠加工廠、第一座天然橡膠煙膠片加工廠、第一座標準天然橡膠加工廠、第一條雜膠標準膠連續生產線……多年來,位于湛江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加工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的輝煌業績,幾代人接力構建了先進的天然橡膠加工技術體系與標準體系,讓中國智慧閃耀國際。
該所不僅引領我國天然橡膠加工技術走在國際前列,還拓展出熱帶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熱帶農產品標準制修訂、熱帶農業資源化利用、產地加工保鮮等重點學科,用科技為鄉村振興賦能提質,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產品深加工就如農業現代化的“魔法棒”,加工所科研人員讓熱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動農產品實現“七十二變”,從田間地頭的“原生態”變身為市場上的“精致商品”。
國產特種膠市場化實現零的突破
半個多世紀以來,加工所致力于發展天然橡膠加工產業科技,通過幾代人接力,構建了先進的天然橡膠加工技術體系與標準體系并不斷建立健全。
多年來,該所在橡膠領域共獲得6項國家獎,其中“天然橡膠標準化加工技術研發及應用”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成果加快推進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產品合格率達到98%以上,勞動生產率提高100%-300%,引領我國天然橡膠加工技術走在國際前列。
在加工所的持續攻關之下,天然橡膠雜膠標準膠連續生產線等設備成功研發,多次向非洲和東南亞國家出口,“中國智造”享譽國際。
“十二五”以來,加工所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高分子、納米技術、復合材料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顛覆傳統加工理論,構建了全新的天然橡膠特種化加工技術體系。
在加工所的展廳里,一個巨大的黑色橡膠輪胎格外引人注目。去年5月,由廣墾橡膠集團、加工所聯合開發的一批國產航空輪胎專用天然橡膠產品交付使用,成為國產航空輪胎專用膠商業采購第一單。這也標志著國產特種膠市場化實現了零的突破。
科技“魔法”讓農業“點石成金”
熱帶蔬果“休眠”延長保鮮、田頭農產品從“粗糧”華麗變身為“精品美食”……在加工所科研人員的巧思之下,眾多熱帶農產品紛紛穿上“新衣”,實現“點石成金”,助力鄉村振興。
“在熱帶果蔬減壓保鮮設備里存放的徐聞菠蘿能保鮮15天,外觀色澤、果肉和營養價值可以保持得較好。”在加工所,熱帶產地加工研究室主任林麗靜向記者展示說。如今,徐聞曲界菠蘿正引入使用這項技術。
早在2023年,該所聯合企業聯合引進并創新研發,推出了全國首套熱帶果蔬減壓保鮮設備,通過“低壓+低溫+換氣+加濕”等技術流程,抑制果蔬的呼吸代謝和在貯藏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通過物理方式,實現黃皮、荔枝、龍眼等熱帶果蔬保鮮。這種技術是繼機械冷藏、氣調貯藏之后的第三代貯藏保鮮技術。
“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荔枝,可見保鮮之難,但在熱帶果蔬減壓保鮮設備的“加持”下,解決了荔枝冷鏈保鮮期難以超過40天的難題。去年,廣東300噸凍眠10個月的荔枝解凍上市,“逆襲”突破了荔枝季節性上市的難題,實現全年均衡供應。“減壓保鮮技術的運用可以降低果蔬損耗,穩定市場價格,有利于建立現代果蔬產業化經營體系,保證農民增產增收。”林麗靜說。
“以前,很多規格小的菠蘿都被廢棄處理,我們研究小菠蘿的去皮加工技術,建立標準化的加工技術手段,助力徐聞開創性地推出鮮切小菠蘿,‘開袋即食’,在市場中打開了一片新天地。”該所科技處處長周偉說。
良姜飲料、良姜精華素、良姜精油、良姜速溶茶、良姜咀嚼片……以往,徐聞高良姜總是曬干后就以姜塊、姜段的田頭價銷售。近年來,加工所“牽手”徐聞良姜龍頭企業廣東豐硒良姜有限公司,探尋良姜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將良姜從初加工“變身”為現在的眾多深加工產品,大幅度提高了良姜加工附加值。“高良姜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入選“湛江市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優秀案例”。
高良姜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常見的調味料、中成藥、生物制劑、清涼油、香水等隨處可見高良姜的身影。“我們將進一步助力挖掘徐聞良姜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美容價值等產業價值,賦予科技內涵,為高良姜全產業鏈產業技術與裝備升級提供技術支撐,托起惠農富農的大產業。”加工所副所長鄭龍表示。
科研實力強勁的加工所成為鼎力助推熱帶農業轉型發展的領軍者,不斷探索科技幫扶地方產業振興新路徑。他們以“降低農產品產業損耗,提升產品品質安全”為目標,先后研發了熱帶果蔬節能提質干燥技術、農產品功能組分提取與穩態化生產技術、植物精油高效提取與品質控制技術、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高溫食用菌栽培與高效利用技術等多項關鍵加工技術,破解加工“瓶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超10億元。他們先后突破特色食品功能化加工關鍵技術24項,配套關鍵技術68項,研發出50個系列800余種產品,將研究成果緊密與產業問題結合,為大健康、現代農業、鄉村振興等戰略不斷傾注新的能量。
多年來,該所承建了13個省部級以上科技平臺,形成較為系統的熱帶農產品加工科研體系,共斬獲科技成果180多項,其中特色熱作產品加工技術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制定修訂近200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為推動我國熱帶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作出了卓越貢獻。
“綠色魔法”推動“廢物重生”
如何用好“綠色魔法”,解決“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的問題?近年來,加工所積極研究城鄉垃圾資源化利用,讓被丟棄的“城市代謝物”變成循環經濟的“黃金燃料”,推動“廢物的奇幻重生記”。
該所以“源頭減量化、過程無害化、終端資源化”為理念,通過生物轉化集成技術,快速、高效、安全實現城鄉垃圾資源化利用,并牽頭成立了“物聯網+資源化利用城鄉垃圾創新聯盟”。
機械化養殖設備、昆蟲功能組分提取、昆蟲蛋白源無抗畜禽及水產飼料加工……一系列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相關技術在湖南、貴州、海南等地實現產業化應用,為熱區現代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從前一把火燒光,如今一把草撬動產業鏈!”該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熱帶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的研究,成功解決了菠蘿葉、香蕉莖稈、甘蔗葉等大宗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問題,研制開發了系列材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相關實用技術、機械裝備和產品,推動熱作田間廢棄物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熱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立足納米緩釋技術,開發新型控釋納米技術在熱帶農業減肥減藥中的研究與應用,實現農業投入品節本增效。”走進加工所的熱帶農業資源化利用研究室,科技元素滿滿。2017年正式“亮劍”的它,致力于開展熱帶農業相關廢棄物利用技術研究,積極響應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要求,為熱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開辟新的“綠色動力”。
用“實驗室的星光”點燃“市場的篝火”
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加工所像是一個“安全防線工程師”,多年來用科技與責任編織出一張“舌尖上的防護網”,確保食品安全。
作為我國最早成立的部級食品質檢中心之一,加工所早在1991年就承建了農業農村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獲批成立“農業農村部熱帶作物及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獲農業領域23大類708個產品的國家檢測資質授權。
該所長期承擔國家及相關部門委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任務,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抽查、質量追溯、“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監測、營養品質評價等工作的首批實施單位之一,也是國家農產品產地土壤監測的重要支撐單位之一。至今累計牽頭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近 200項,代表國家完成國際標準表態與復審文件160多項。
“去年我們派出3人參加了ISO/TC45國際標準年會,廣泛與各成員國交流。完成第8屆全國橡標委天然橡膠分委會換屆選舉,1人擔任主任委員、1人擔任秘書長;承辦幾內亞熱帶糧食與果樹生產加工技術培訓班和全球熱帶農業創新大會分論壇,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提升。”該所副所長鄭龍告訴記者。
這里不僅是行業的權威,更是技術轉化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如何將“實驗室的星光”點燃“市場的篝火”?在這里,一條科技與經濟的轉化通道被快速打通——該所實行科技成果一次性買斷模式,企業階段性包養模式等“六大成果轉化新模式”,同步鋪展,互動提升。
在這里,“科研+政府+企業+市場+互聯網”模式的科企聯創平臺陸續亮相,8個聯創平臺、1個博士工作站,促進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成為天然橡膠加工、熱帶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在這里,30多項新技術、新裝備被企業轉移轉化,提升了熱帶農產品的附加值與競爭力,支撐著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在這里,承建著我國首個熱作加工領域國際合作平臺、先進熱作材料國際研究中心,與國外知名高校聯手培養精英人才,共享合作成果,引領中國熱帶農業“走出去”。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