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晚,央視新聞頻道(CCTV-13)黃金欄目“24小時·遇見你”播出專題片《李祖杰:“醒獅四代”的傳承之路》,介紹了湛江籍“95后”、廣東遂溪醒獅第四代非遺傳承人李祖杰的故事,引起觀眾、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專題片中,伴隨著雷州半島的秀美風光和豐富多彩民俗鏡頭,央視主播娓娓道來:今年春節,非遺展現出了非凡的魅力。廣東醒獅亦稱“南獅”,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遂溪醒獅作為廣東醒獅的重要流派,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精湛技藝享譽四方。剛才鏡頭中展示的醒獅表演出自廣東湛江一位“95后”小伙李祖杰的創新之舉,他將傳統的廣東醒獅舞出了新“光”彩。
李祖杰正在介紹展覽館內的醒獅類型。
受父母影響 自幼熱愛舞獅
李祖杰帶領的醒獅團隊,來自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這天一大早,李祖杰和團隊趕到了相隔30多公里的另外一條村,參加那里的元宵節慶祝活動。在湛江,當地人把所有賀歲祈福的活動都稱為“年例”。從大年初一開始,李祖杰帶著龍灣村舞獅團的小伙伴們,幾乎每天都要奔波兩場年例活動。“醒獅團的隊員們很辛苦,但是能讓更多人欣賞到非遺,我們心里還是很高興的。”李祖杰說道。
龍灣村不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遂溪醒獅的傳承基地,也是廣東省級非遺項目——遂溪獅頭彩扎技藝的傳承基地。李祖杰出生于龍灣村的醒獅世家,父親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榮仔,母親黃桃則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響,李祖杰自幼就喜歡上了舞獅,長大后又接下了遂溪獅頭彩扎的傳承重任。這個春節除了舞獅表演,李祖杰還忙著趕制獅頭。其祖傳工坊制作的精美獅頭等,遠銷海內外。
在龍灣村,李家傳承著制作獅具與舞獅表演的記憶,至今已經歷了4代。打鼓、武術、彩扎……李祖杰都學,其中彩扎從學削竹篾開始,被刺扎到手流血,過程中他也體驗到父母的不容易。“我想把這個文化給傳承下去,不想在我這一代就斷了。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父親做到1.0、2.0,而我要把它做到3.0、4.0。”李祖杰說道。
創新與突破 醒獅舞出光芒
與父輩們不同的是,李祖杰并沒有僅僅滿足于傳統的傳承,而是毅然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創新之路。“過去舞的醒獅不會發光發亮,受到時間、場地等因素的影響。我就想,如果在獅子道具上面加一些燈光,這樣會更酷炫、好看,有利于晚上表演的氣氛。”能夠在夜晚的舞獅表演也呈現出與白天一樣的效果,李祖杰10年前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在大學期間,他走遍了廣州的大街小巷,尋找各種發光材料,并開始自學燈光技術。但第一次做燈光獅子的時候,表演到一半就不亮了。李祖杰毫不氣餒,經過半年不斷摸索,終于解決了燈光獅頻繁滅燈的問題。2020年,李祖杰和他的團隊制作了100套燈光獅,并且在2020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粵港澳大灣區分會場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燈光獅的成功,讓訂單和表演邀請紛至沓來。緊接著,李祖杰又打造出了第三代燈光獅,將音樂、燈光與舞獅動作完美融合。父親李榮仔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鼓勵道:“非遺、文化產業需要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年輕一代,肯定會比我們老一輩做得更好!”
非遺進課室 醒獅在校園“發光”
李祖杰巧妙地將科技元素融入傳統舞獅道具,為醒獅帶來了創新突破。如今,他已是遂溪縣級非遺傳承人,在傳承與弘揚醒獅文化的過程中,他身兼數職,既是舞獅運動員,又是燈光獅手藝人,還是鼓樂手、裁判員和教練。今年年初,他首次以教練的身份,帶領遂溪縣大成中學的高中生們參加廣東省中學生舞龍舞獅錦標賽。這些參賽的中學生大多是零基礎,李祖杰便將有趣的舞獅動作融入教學中,讓孩子們在享受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遂溪縣大成中學學生們表示:“一開始,我們并不自信,因為是零基礎,什么都不會,還經常失誤。但李祖杰教練一直在鼓勵我們。”經過刻苦訓練和比賽中的拼搏,最終,首次參賽的大成中學女生舞獅隊在這次省中學生比賽里一舉奪魁,而男子舞獅隊僅以0.01分的微弱差距取得第二名。大成中學也憑借出色的整體表現,最終獲得了團體總冠軍。李祖杰心情很激動,他說:“非遺進校園,有助于我們龍獅傳統項目的發展,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熱愛和參與非遺傳承。”
在央視節目的最后,主持人總結點評道:李祖杰的燈光獅,不正是“耀出千分光”的當代醒獅嗎?醒獅威猛,燈光閃耀,傳統與創新實現了最形象、最完美的結合。醒獅文化在李祖杰的家族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同時,也在一波波往外傳。不僅是李家,我們還欣喜地看到——揭陽8歲舞獅女孩林熙悅上了2025年央視春晚,電影《雄獅少年》已經拍到了第二部,而生活中的雄獅少年們正在為自己獲得冠軍、也為非遺能進校園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