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們接收到的各類信息越來越多,碎片化的閱讀贏得了大眾口味。我們的生活模式從“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僅有的一點兒閑暇時間被刷視頻、打游戲、追劇所占用。人在安逸的日子里,很容易滋生出些許的惰性,完整地閱讀一本書,似乎變得很難。
已是中年的我每日被瑣事纏身,沒有大量的時間用來閱讀。只好利用業余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和娛樂時間,用來閱讀和寫作。我邊讀書邊做筆記,撰寫心得體會,并且把一些好詞佳句及時摘抄下來,這樣在寫作時就可以順手拈來。
日拱一卒的力量很強大。我每日利用午休的時間讀書看報,在電腦前碼上幾百字,以便“積小流以成江海”。我給自己制訂了閱讀計劃,每日閱讀十頁書,從時間上講,每日閱讀半小時左右。在內容上,對工作大有裨益,也起到教育引導子女的作用。更值得欣慰的是同事知道我有閱讀報紙的習慣,經常會將當日新鮮“出爐”的報紙放在我的辦公桌上,讀書看報成了我的“日課”。
我家房子不大,隔墻柜的書架上擺滿了我從新華書店“淘”回來的《魯迅全集》、《四大名著》、《白話資治通鑒》、《平凡的世界》等成套的文學書籍。為了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我的床頭柜上、書桌上、沙發旁都是書籍,隨身挎包里更是時刻放一本待讀的書。
有人曾說:“讀書有什么用?能當飯吃嗎?”北大第一任校長嚴復先生在《論讀書的意義》中就給我們找到了答案:“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人生沒有白讀的書。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認知,悄悄幫你擦去臉上的無知和膚淺?!?/p>
幾個月下來,我也驚喜地發現自己讀了幾本書。心情好的時候,會讀的多一些,工作忙的時候,瀏覽式地閱讀。國學經典會讀得精一點、慢一點,休閑類的書籍讀得粗一點、快一些。在書中,讓我體會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寧靜;感受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灑脫;品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淡然。我覺得在平凡的生活中,閱讀是一粒種子,讓知識在我們心田生根、發芽、生長;閱讀是一把鑰匙,開啟智慧的大門;閱讀是一種修養,讓書香滋潤心田……
沈從文曾寫道:“讀書愈多,我的性格愈像水,在天可作云雨,在地可為河海,任大風如何吹皺,始終淡然處之?!?/p>
讀書和寫作于我,是愛好,是習慣,亦是生活,它早已成為我靈魂中的一部分,我在讀書中收獲了別樣的充實與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