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媽媽離開我們已半年多。那是去年9月28日下午5時,她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下,翌日上午,我們送她到縣醫院做了CT檢查,未發現異常。但她覺得胸腹部疼痛難忍,我們就安排她住院,經過各項檢查,一切正常。本以為無大礙,幾天后就能出院,孰料,10月1日下午3時多,她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像睡著了似的……安詳辭世,享年106歲。
母親1919年9月12日出生在遂溪縣楊柑鎮欖湛村一個富有的鐘姓家庭。她嫁給我父親時,莫家已家道中落。但莫家曾經也是一個大家庭,人多口雜。母親善良孝順,尊老愛幼,深明事理,勤勞節儉,沒有富家女兒的架子,打理家務事,不貪不占,苦累不計較,而且條理分明,清楚妥當。在3個兒媳中,祖母最喜歡最滿意的就是母親。
祖母一度住在稻草遮頂的低矮泥磚屋里,物品匱乏,生活困苦。但母親對祖母的孝順關愛有增無減,有好吃的先給祖母,家里偶有少許大米,她就用竹篾做成的篩子將大粒的篩出給祖母,細碎的留給自己和孩子。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困苦。母親常去距離10里遠的海邊挑海水回來,煮開當食鹽用。在早造和晚造之間,早造收成的糧食已吃光,晚造的農作物還未收成,青黃不接的時候,大米、番薯等短缺,只能用木薯粉加水煮成糊糊,叫木薯粥,或者用包心菜加上極少量的米煮成包心菜粥充饑。
一天傍晚,我放學回家沒見到母親,放下書包跑出去找,發現母親躺在村后面坡地的路中間,一根扁擔同兩捆柴火散落在路邊。我急忙呼喚母親,她醒后坐起來,我問她怎么暈倒了,她想了想,輕聲說胃不好,休息一下,回去喝些水,就沒事了。
母親活了100多歲,從沒聽她說過胃腸不好,有胃病,母親那是因為饑餓過度而暈倒。隨著年齡增大,每念及此事,我都潸然淚下。我也深深領悟到,母愛是偉大的,母親的品質是高尚的。我還記得逢年過節偶爾也會有雞、魚肉,母親總叫我們兄弟姐妹多吃。
改革開放后,農村大變樣。各式生活物品豐富,生活越過越好,豐衣足食奔小康了。母親還是一樣省吃儉用,好吃的食物從不多吃一口。珍惜食物,飯粒掉在地下定要撿起來吃了。飯碗從來都干干凈凈,一粒不剩。
母親和藹慈祥,和睦謙恭,堪稱典范。一輩子從不說長道短,也從不爭長論短。與我祖母的婆媳關系,從沒發生過別扭或不愉快,祖母總說欖湛娘懂事,欖湛娘好。母親與父親結婚前來自欖湛村,長輩叫她欖湛娘,晚輩叫她欖湛嬸,不直呼其名,這是以前鄉下的風俗。
母親與自己兒媳婦的關系也很和諧。我兄弟4人,三哥4歲時病故。1979年,全國恢復高考第三年,我考上大學,畢業后工作,成家在省城。大哥、二哥在農村老家生活,結婚建立家庭,母親與大嫂、二嫂的關系是新社會新型婆媳關系,母親與大嫂相處30多年,與二嫂相處50多年,都沒發生沖突爭執,其樂融融。還有妯娌關系。母親與伯母和嬸嬸曾生活在大家庭里,后來由一個大家庭變成三個小家庭,幾十年來一直親善和睦。
還有鄰里關系。母親在村里生活了70多年,包括搬遷到鄰村居住幾年,村里人都夸母親為人好。母親善于理解別人,幫助別人,長輩晚輩,遠親近鄰,都友好相待,母親寬以待人的高尚品德是極少見到的,為后人做出了榜樣。
2012年秋,村里的新建宗祠落成。當時,母親和二哥二嫂已從村里搬到縣城居住,從縣城到村里往返120多公里,2個多小時車程,有些路段路面不平,顛簸搖晃,母親年紀大,容易暈車嘔吐。母親以94歲高齡,以村中年齡最高的長者見證了新建宗祠的落成,實屬難能可貴。
母親深明大義,傳承弘揚良好家風,重視對兒孫輩的教育。常說,兒孫輩教育要管也要教。管就要督促改正不當的想法和行為,教就是在管的同時,引導教育,講清道理,做有理想的孩子,才能成人。事實證明母親的正確。
母親61歲時,1979年,一個兒子考上大學;母親76歲時,1994年,一個孫子考上大學,一個孫子考上中專;母親84歲時,2002年,一個孫子考上大學;母親97歲時,2015年,一個孫子考上大學,次年出國留學;母親106歲時,2024年夏,一個曾孫考上大學,入讀公辦本科名校,母親那個高興啊,手持拐杖,親自將紅包遞到曾孫手里。
雖然母親高壽,但她突然的離世,確實讓我們太感意外。但她又那么靜靜的基本上沒有痛苦地離開,又讓我們覺得這是她一輩子修來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