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九九_久久中文精品_欧美日韩中出_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登錄湛江云媒賬號

“舌尖上+”勞動課 讓教育回歸生活味

2025-05-16 09:54 來源:湛江日報 作者:人義(遂溪)

日前,市第二十四小學以“巧手秀菠蘿 勞動創美味”為主題,開展了一場勞動技能比賽暨勞動成果展示。(據《湛江日報》)

市第二十四小學舉辦的“巧手秀菠蘿 勞動創美味”勞動技能比賽,將特色農產品融入勞動教育,生動詮釋了“舌尖上+”勞動課的創新價值。這場以菠蘿為媒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挑選、削皮、切塊、烹飪等實用技能,更搭建起一座連接鄉土文化、非遺技藝與日常生活的橋梁,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了鮮活范本。

勞動教育曾長期陷入“重理論輕實踐”的誤區,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多停留在書本概念。“舌尖上+”勞動課以特色農產品為切入點,讓教育回歸生活本源。以菠蘿為例,學生從挑選、削皮、切塊到創意烹飪,制作成菠蘿炒飯、菠蘿炒牛肉、菠蘿拼盤等美食,整個過程既是對勞動技能的錘煉,也是對食材特性、烹飪原理的探索。這種實踐式學習打破了學科壁壘,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生物知識、掌握數學測量,真正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更重要的是,特色農產品承載著地域文化基因,學生在與菠蘿打交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家鄉物產,增強對鄉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與非遺食品的深度融合,為“舌尖上+”勞動課注入文化靈魂。每一道非遺美食背后,都凝結著先輩的智慧與匠心。將非遺技藝引入課堂,邀請傳承人現場教學,學生不僅能習得傳統美食的制作工藝,更能觸摸到文化的溫度。例如,若當地有非遺糕點制作技藝,學生在揉面、雕花、烘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一門手藝,更能感受到匠人們精益求精的精神,理解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密碼。這種 “活態傳承” 讓非遺從博物館走進校園,從歷史走入現實,既為傳統文化注入年輕力量,也讓學生在文化浸潤中厚植民族自信。

與家務活的深度融合,讓“舌尖上+”勞動課真正落地生根。“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務勞動是培養生活能力的起點。“舌尖上+”勞動課將校園所學延伸至家庭場景,學生把課堂上學會的烹飪技能用于家庭餐桌,將整理廚房的經驗轉化為日常習慣,既減輕了家長負擔,又在實踐中深化了勞動認知。這種教育閉環打破了學校與家庭的邊界,讓學生明白勞動并非任務,而是生活的必需,這或許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在新時代的最佳注腳——在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中,在非遺技藝的指尖傳承里,教育的本質得以回歸:培養完整的人,而非裝滿知識的容器,從而培養起責任意識與自主能力,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的肌理,勞動便不再是課程表上的孤立科目,而成為貫穿生命始終的成長方式。

不容否認,在推廣“舌尖上+”勞動課仍需破解多重難題。課程資源的開發需因地制宜,避免“千校一面”;師資力量的薄弱可能影響教學質量;如何平衡勞動實踐與學科學習的時間,也考驗著教育者的智慧。這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協同發力:學校可整合本地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社會則需提供實踐基地與專業支持,構建全方位的勞動教育生態。

當“舌尖上+”勞動課成為常態,當傳統文化與生活技能在學生手中薪火相傳,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孩子在勞動中成長為懂生活、會創造、有情懷的時代新人。這種扎根生活、傳承文化的教育探索,終將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磅礴力量。


編輯:徐衛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湛圖片

  • “荔”爭上游 跑好廣東荔枝營銷“第一棒”
  • 書香潤童心 紅樹林畔話寫作——湛江作家進校園活動點亮文學夢想
  • 長壽之鄉淳樸且浪漫的幸福樣本:百歲夫妻執手恩愛八十余載
  • 開展漁業領域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筑牢安全生產防線
  • 湛江巾幗優品舉行直播展
  • 湛江文化中心亮燈 璀璨光影共潮生
    熱點新聞排行
  • 月點擊
  • 周點擊
  • 日點擊
  •   
數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