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由湛江市第三幼兒園創作兼制作的童謠——《調順網龍謠》正式上線,唱響“湛江調順網龍”魅力,引起廣泛關注。(據6月30日《湛江晚報》)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載體,不僅彰顯著古老東方的優美,更傳承著獨特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和寶貴性。近年來,各地多層面多角度多方式對非遺開展廣泛、立體的宣傳,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走出國門傳播四海。此次市第三幼兒園的兒童們唱響自家原創童謠《調順網龍謠》,正是以童音傳承非遺的創新做法,為文化基因注入新活力。
“漁網扎,草葉圍。竹葉彎成新月弧,阿公教我扎龍身,漁網織成金鱗片……”節奏明快的旋律、活潑稚嫩的童音,再加上形象簡潔的歌詞,頗為有趣?!罢{順網龍”自明建文初起已有六百年歷史,作為中華龍舞大家族中的一員,以別具一格的演繹方式榮獲市、省、全國、國際賽事與展演的多個獎項,向同胞們傳遞“我是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是屬于湛江調順的“驕傲”?!墩{順網龍謠》恰如春風化雨,將古老的文化因子悄然植入純真的童心,向大眾傳遞文化魅力,起到了“傳唱有聲,潤物無聲”的奇妙效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首深藏非遺文化內涵的歌曲不僅是旋律在跳動,更承載著族群共同的情感密碼與歷史記憶,也就能在傳唱中加深兒童的文化身份認同。當《調順網龍謠》口耳相傳,兒童在集體吟唱中自然尋到歸屬坐標,種下文化認同的根苗。比如唱詞中雷州話與白話的念白“龍頭搖,龍尾擺,調順龍真夠威……”將本土語言和文化透過童謠化為少年們心靈的底色,如同開啟“我們是誰”的啟蒙詩篇,使文化基因在新生代的血脈中悄然延續。
這種將非遺植入童謠的做法,以其天然的親和力與創造力為非遺安上靈動的翅膀,有助于非遺的活態傳承。期待有更多的童謠為文化基因注入鮮活力量,讓文化血脈在“咿呀”傳唱中永續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