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頭區麻斜街道新屋仔村曾深陷發展困境:毗鄰客流密集區域,日均有大量游客經輪渡往返,卻始終“人來即走、無消費留存”;村內農家院落、傳統建筑等資源豐富,卻因產業基礎薄弱、青壯年外流,逐漸淪為“空心村”。
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新屋仔村以群眾為核心,創新探索“整村運營+城鄉聯動”模式,喚醒沉睡資源,推動村民從“觀望者”轉變為“參與者”“受益者”,走出了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屋仔村農房改造為詩意院落。
共商共議聚共識,筑牢共建“根基”
鄉村發展的關鍵在群眾,群眾的意愿是發展的“指南針”。為打破發展僵局,麻斜社區居委會主動搭建溝通平臺,多次組織村民圍繞“村莊怎么發展、資源怎么盤活、收益怎么分配”展開討論。在充分征集意見、反復協商的基礎上,以“整村運營”模式整合全村閑置資源,并共同選定與赤坎老街商會開展合作,為村莊發展注入市場力量。
在資源盤活過程中,村里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村民將自家閑置的房屋和院落資源拿出來后,可以自主選擇參與方式。一是與運營公司合伙經營,共同投入、共擔風險,獲得經營收益和分紅;二是將閑置院子出租,通過“動態租金”機制獲得持續增長的財產性收入,閑置房屋月租從300元起步,每兩年遞增100元。這一設計,既保障了村民的長期收益,也為合作企業留出了發展空間,實現了“村民得實惠、企業有動力”的雙贏開局,為后續共建工作筑牢了堅實基礎。
新屋仔村墻繪。
文旅融合賦新能,激活共治“活力”
在“整村運營”推進中,新屋仔村始終堅持“村民主導、企業輔助”的共治原則,讓村民全程參與到村莊改造、產業打造的各個環節,用群眾智慧點亮鄉村特色。
在特色空間打造上,村里遵循“示范先行、以點帶面”原則,優先選取3處閑置院落進行改造。改造方案制定前,運營公司與村民逐戶溝通,充分吸納村民對院落功能、裝修風格的建議,融入本地文化,打造“有家·漁家樂”“有風·小院”等特色空間,形成“一院一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格局。“有風·小院”將新中式書法元素與傳統養生茶飲完美融合,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有家·漁家樂”則深耕本地特色,以南三青蟹、乾塘蓮藕等坡頭特殊食材為原料,打造地道農家風味。
同時,村里的裸露老墻也化身“麻斜風情”畫卷,空置的籃球場變身圖文并茂的文化長廊。未來還將引入坡頭木雕、湛江編織等非遺項目,將村道普通樹木更換為荔枝、龍眼等果樹,實現文化、生態與經濟的多元共贏。
新屋仔村改造后的院落一角。
城鄉聯動促共享,放大惠民“實效”
“百千萬工程”的核心目標是讓發展成果惠及群眾。通過“城鄉聯動”,新屋仔村成功打通了資源流動的通道。借助赤坎老街“網紅地標”的流量優勢,將新屋仔村納入“老街+鄉村”旅游線路,引導城市客流向鄉村流動;通過商會渠道,將村內新鮮海鮮、果蔬等特色農產品、非遺手工藝品接入赤坎老街銷售網絡。
部分參與村民通過房屋出租、就近務工等途徑,月均增收超2000元……整村運營的活力,正持續轉化為村民看得見的效益,吸引更多村民主動參與進來。目前,全村有50余處庭院即將投入改造。
新屋仔村的實踐說明:群眾是家園建設的主角。從觀望到踴躍參與,從資源閑置到活力迸發,這個村莊的蛻變,為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