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全球首個半潛式智能漁業養殖旅游平臺“湛江灣一號”在湛江順利交付,這座集智能養殖、生態監測于一體的現代化裝備,標志著湛江深遠海漁業智能化轉型邁入新階段,更成為500余名湛江涉海技能人才賦能海洋經濟的生動注腳。坐擁全省最長海岸線的湛江,海洋產業體系正向深藍挺進,而湛江市構建的“基地培育+賽事選拔+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正是破解產業升級人才瓶頸、筑牢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的關鍵密碼,讓技能匠心與藍色產業同頻共振,為海洋強市建設注入持久動能。
11月19日,“湛江灣1號”養殖平臺正式完成交付。
灣畔崛起:海洋經濟升溫催生人才需求
湛江坐擁1243.7公里全省最長海岸線,作為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已形成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港口物流、濱海旅游四大核心產業集群,獲評“中國對蝦之都”“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當前,湛江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領跑全國,深遠海養殖、種業創新、冷鏈物流等產業鏈持續完善,海洋油氣向深海勘探延伸,海上風電、海洋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產業升級背后,技能人才短缺曾是突出瓶頸。“傳統養殖向智能化轉型,急需懂水產又通智能控制的復合型人才;海洋裝備維修、油氣儀器調試等高端崗位,熟練技工供不應求。”湛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此背景下,構建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成為湛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體系筑基:多元培育破解人才瓶頸
“政府補貼培訓讓我拿到高級電工證,現在負責深海養殖平臺控制系統維護,月薪翻倍。”湛江某海洋牧場技術骨干李師傅的經歷,是湛江市技能人才培養成效的縮影。近年來,湛江市以廣東省湛江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為核心樞紐,打造了一套“政策引導+校企聯動+實戰錘煉”的人才培育體系。
2023年10月,總投資1.03億元的廣東省湛江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正式投用。作為湛江市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單位,基地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開設電工、海洋裝備焊接等20余個涉海培訓項目,為寶鋼湛江基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等企業定向育才。截至2024年底,基地已完成社會培訓1895人次,其中海洋牧場技能人才專項培訓成效顯著,為產業輸送了大批懂技術、能實操的專業人才,本校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考證通過率高達89%,高級工和技師培訓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政策激勵為人才培育保駕護航。湛江先后出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職業技能競賽管理獎勵辦法等政策,構建培訓補貼、技能認定、首席技師補助等完整支持鏈條,重點扶持海洋經濟領域緊缺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培養涉海技能人才500余名,涵蓋水產養殖技術、海洋裝備維修、油氣儀器儀表維修等10余個專業領域,其中高級工以上人才占比超 40%,成為支撐海洋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
產學研融合讓培養更接地氣。2024年3月,湛江市技師學院與湛江灣實驗室簽約共建海洋牧場培訓基地,聯合開展機電一體化、海洋工程裝備維護等培訓。同年5月,該校舉辦海洋牧場智能控制培訓班,為35名企業骨干講授前沿技術,助力漁業從業者向“智慧漁業工匠”轉型。
以賽促能:賽事平臺架起成才橋梁
“大賽讓我們的智能化生蠔養殖項目獲得融資,還納入本地重點推廣計劃,這讓我們更有信心深耕智慧漁業領域。”2024年海洋產業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智能化湛江蠔綠色養殖示范區建設”項目負責人的感言,道出了湛江“以賽引才、以賽聚才”的實踐成效。
2024年海洋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由市委人才辦指導、團市委與湛江灣實驗室等主辦的賽事,聚焦海洋養殖與種業、海洋裝備等核心領域,吸引全省84個項目參賽,30個項目晉級決賽。
與傳統技能競賽不同,湛江創新引入社會資本、專家輔導,設置資本旁聽席搭建投融資平臺,同步舉辦技術交流活動,15家企業現場展示成果,讓賽事成為“技術對接、資本聯姻、人才集聚”的綜合性平臺。其中,摘得桂冠的“智能化湛江蠔綠色養殖示范區建設”項目,研發的專業輔助船實現自動化收蠔、分選和清洗,工作效率達傳統方式的30倍,為海洋產業現代化轉型樹立了典范,賽事不再是單純的技能比拼,更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產業新動能的重要引擎。
備受關注的2025年廣東省海洋經濟職業技能大賽籌備工作正穩步推進,湛江作為主辦地,已做好迎接全省海洋經濟技能精英的充分準備。本次大賽設置水產養殖技術、養殖平臺控制系統維護技術、海洋裝備焊接技術、海洋油氣裝備維修技術、海洋油氣生產儀器儀表維修技術等5個賽項,涵蓋從傳統水產到高端海洋裝備的全產業鏈,由嶺南師范學院、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市技師學院分別承辦,實現“院校+企業”協同辦賽。
競賽內容參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融入行業新技術、新工藝,職工組與學生組均按高級工等級設置考核要求,獲獎選手可直接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工組前3名還可晉升技師資格。這種“以賽促訓、以賽評才、以賽促聘”的閉環機制,讓技能人才“憑本事拿證書、靠技能謀發展”,極大激發了行業活力。
參賽選手備戰廣東省海洋經濟職業技能大賽。
一線建功:技能人才撐起產業脊梁
在“湛江灣一號”交付現場,焊接技術團隊攻克深海防腐蝕焊接難題,保障了創新結構在復雜海域的穩定性;智能控制團隊調試的水質監測、自動投喂系統,實現全程遠程管控。正是這些技能人才的匠心付出,讓這座“全球首個”智能平臺從藍圖變為現實。技能人才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重大項目的突破中,更滲透在海洋經濟的每一個產業鏈條。
海洋漁業領域,湛江某水產養殖企業技術團隊經湛江灣實驗室與湛江市技師學院聯合培訓,掌握優質金鯧魚種苗繁育技術,其抗病性種苗在“恒燚1號”平臺經臺風“摩羯”考驗,成活率顯著提升。團隊研發的“深水網箱智能養殖技術”,整合實時監測、精準投喂等功能,降低養殖成本、提升產品品質,帶動20余戶養殖戶增收,助力打通漁業全產業鏈。
海洋裝備制造與油氣產業同樣受益于技能人才。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多名本土培養的技能人才,熟練掌握海洋油氣裝備維修等技能,多次完成海上平臺應急維修;寶鋼湛江基地定向培訓的電工、鉗工等,參與港口物流設備智能化改造,使裝卸效率提升20%,為臨港產業集群提供支撐。
這些鮮活案例印證了一個深刻邏輯: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端科研的引領,更離不開技能人才的落地執行。從種苗繁育到裝備維護,從智能控制到物流升級,技能人才如同產業體系的“毛細血管”,讓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成為撐起湛江海洋經濟的“脊梁”。
藍圖繪就:技能賦能未來發展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湛江海洋經濟向著“打造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核心區”的目標邁進。面對深海開發、智能化升級帶來的新需求,湛江技能人才培養也制定了清晰的未來規劃。2025年,湛江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計劃培訓1500人次,其中海洋牧場人才培訓120人,低壓電工上崗資格培訓300人,西門子智能制造工程電氣自動化方向培訓100人,持續擴大緊缺技能人才供給。
未來,湛江將進一步優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核心區建設、綠色油氣產業集群、海洋裝備制造新引擎等重點領域,調整專業設置,新增深海養殖裝備運維、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專業培訓。深化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推動職業院校與海洋龍頭企業共建更多實訓基地,引入行業最新技術標準,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同步、技能培養與崗位要求匹配”。
同時,湛江將持續放大職業技能競賽的帶動作用,以2025年廣東省海洋經濟職業技能大賽舉辦為契機,完善“訓-賽-聘-勵”閉環機制,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海洋技能事業。通過打造“粵西海洋技能人才高地”,促進珠三角與粵西在海洋產業上的協同發展,形成“珠三角研發創新+粵西應用制造”的良性互動格局。隨著技能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湛江海洋經濟將在種業攻關、智能養殖、深海開發等領域實現更大突破,為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從“湛江灣一號”的順利交付到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蓬勃發展,從技能實訓基地的茁壯成長到各類賽事平臺的精彩紛呈,湛江海洋經濟技能人才正以匠心筑夢,用技能賦能。在這片藍色沃土上,湛江正以人才為筆、以技能為墨,書寫著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篇章,向著“海洋強市”的目標闊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