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的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臺“湛江灣1號”交付,百噸級無人駕駛投喂船馳騁深藍,“湛江灣會員商城”打通海味直供鏈路——這不僅是湛江海洋漁業裝備的革命性突破,更彰顯了湛江靠智能創新做優藍色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的實在功夫,為海洋強國建設注入了鮮活的“湛江動能”。
以“智創”為核,技術攻堅的硬實力,是深藍啟航的底氣。海洋漁業要實現現代化,關鍵得靠智能技術和裝備升級。“湛江灣1號”正是敢闖敢試、堅持智創的生動體現。總設計師團隊啃下“船網融合+漂浮定位”這塊硬骨頭,讓平臺既能像船一樣航行避臺風,又能在百米以上水深的深遠海不用錨固定,穩穩開展養殖,開辟了全新養殖空間。背后的百多項專利,是從結構設計到智能控制的全鏈條自主研發,打破了“近海養殖”的傳統局限,更是對“深遠海糧倉”建設的大膽探索。再加上智能態勢感知系統、無人駕駛投喂船的同步落地,海洋養殖邁入了“精準可控”的智能化階段。
以“融合”為基,產研聯動的全鏈條,是智創落地的關鍵。智能創新不能只停在實驗室,得走進產業一線才有用。湛江灣實驗室牽頭,聯合多方搭建起“智研攻關—裝備研發—品種養殖—精深加工—市場直達”的完整鏈條:前端攻平臺裝備和智能系統,中端試養赤嘴鮸、金鯧魚等品種,后端靠會員商城讓海葡萄、黃油蟹等特色產品直接端上百姓餐桌。這種“智創+產業”的深度融合,既讓百項專利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養殖產能,又讓海洋生物資源物盡其用——赤嘴鮸的膠原蛋白、魚油能做精深加工,海葡萄成了“綠色魚子醬”,真正實現了從“養得好”到“賣得俏”的閉環。產研一條心、擰成一股繩,讓智能創新不再是“空中樓閣”。
以“生態”為翼,藍綠共生的好路子,是智創續航的長遠保障。發展深藍漁業,既要向海洋要效益,更要護好海洋生態。“湛江灣1號”靠網衣實現水體自然交換,在深遠海養殖減少了對近岸環境的影響,做到了養殖和生態兩不誤;智能投喂、精準管控等技術的使用,降低了資源消耗,踐行了綠色發展理念。從裝備研發到實際養殖,湛江始終用智創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線,讓藍色經濟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這種“智創賦能+生態友好”的模式,拓寬了“藍色糧倉”的邊界,更為沿海地區發展現代漁業提供可學可復制的范本——只有用智創兼顧發展與保護,深藍漁業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從智創攻堅的硬實力,到產研聯動的全鏈條,再到藍綠共生的好路子,“湛江灣1號”的交付,是湛江深耕藍色經濟的新起點。靠著智能創新激活產業活力,憑著產研融合延伸發展鏈條,守著綠色理念守護海洋生態,湛江正穩步從“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邁進。期待這艘“深藍利器”領航前行,讓更多海洋智創成果落地見效,讓藍色經濟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強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