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湛江市有農貿市場206家,列入三年綜合治理行動需要升級改造的市場共192家,已完成升級改造127家,完成率66.15%。今年納入省民生實事升級改造的農貿市場53家,納入市民生實事升級改造的農貿市場50家。(據3月10日《湛江日報》)
提及農貿市場,一度存在“臟亂差”“腥臭濕”等問題。這幾年,湛江把農貿市場提檔升級作為民生實事工程的“重頭戲”,高顏值提標改造,高標準強化管理,全力以赴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內涵的精品亮點。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整治提升,一個個農貿市場“脫胎換骨”,涌現了一大批星級文明市場。
農貿市場提檔升級是一場持久戰,要在軟硬兼施、內外兼修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對標改造,通過“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主力”,按照現代化標準、商超化模式,進一步完善市場布局、區域劃分、攤位設計,加大雨污分流、垃圾分類、排污隔味等配套設施和功能建設力度;另一方面要提標管理,圍繞食品安全、誠信經營、價格計量等,不斷健全內部運營機制和管理制度,通過設立攤位“紅黑榜”、流動紅旗競賽等途徑,倒逼商戶循規蹈矩履職盡責,在規范化、品牌化經營上邁出新步伐。
“互聯網+”時代,“智慧消費”大行其道。于農貿市場而言,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既要實現掃碼支付全覆蓋,也要加快農產品快檢和溯源全流程,還要大力推廣智慧電子秤、智慧金融等服務,進一步提升市場交易的透明度和購物的舒適度,讓老百姓買得更放心、吃得更安心。
農貿市場提檔升級,經營戶和老百姓是主力軍,要把“文明”兩字貫穿于日常經營和購物的全過程,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以一個個文明細節匯聚美好生活的“源頭活水”,成為湛江創文進程中最靚麗的風景線。
一言以蔽之,一個個農貿市場華麗轉身,讓這個最具“煙火氣”的地方散發出現代文明氣息,彰顯出宜居城市的人文本質,多方共贏的局面由此形成。看似“小事情”,背后連的是“大民生”,需要我們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接續干出一番“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