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湛江市紅樹林科學論壇以“線上視頻+線下參會”形式在湛江灣實驗室開講。國內紅樹林保護、修復與利用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應邀出席,共論紅樹林保護之道,為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帶來了有力科學支撐。(據4月17日《湛江日報》)
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在維持海岸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置疑,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體現了生態文明擔當。近年來,湛江紅樹林造林面積達2000多公頃,在全世界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優越的資源稟賦、超大規模優勢等,為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奠定了優勢。
當前,保護紅樹林不缺共識,也不缺官方的明確態度,更不缺相應的法律依據。而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以及不斷推進社會法治文明的進程中,科學保護紅樹林不僅需要集合各部門協作的力量,更需要貫徹法律保護紅樹林。
欣慰的是,為了保護紅樹林,湛江一直在努力。近年來,湛江先后出臺《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文件,通過加強執法力量、健全巡護制度、提高巡護強度等方式,進一步強化紅樹林保護區的管護工作,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除了日常巡查執法外,保護區還開展了“雙百日”行動、“利劍行動”等保護林地、保護候鳥專項行動,為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創造良好條件。周邊村民也紛紛成為兼職“護林員”,形成了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保護格局。
當然,要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保護紅樹林的聲勢,必須進一步宣傳和普及紅樹林的相關知識,讓更多湛江人逐漸培養起熱愛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意識。希望廣大市民從我做起、從種一棵樹做起、從不丟垃圾污染海洋生態環境做起,自覺成為保護紅樹林的參與者、奉獻者。只要我們像保護好地球的“腎”一樣保護好紅樹林濕地、修復好濕地,使紅樹林濕地發揮出多種生態功能,就會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