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加強對青少年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9月6日,由赤坎區文化服務中心(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湛江市第十九中學、調順網龍藝術團主辦的“喜迎二十大 強國復興有我”——2022年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進校園活動在市十九中舉行。
本次活動邀請了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傳承人的女兒、調順網龍隊隊員黃顰芳,為學生講解調順網龍歷史和舞龍技巧。黃顰芳給學生講述了調順網龍發展歷史、網龍特色、網龍制作技藝交流及保護等內容,并和大家分享了湛江調順網龍比賽經驗。精彩的講座分享內容,引來現場的學生陣陣掌聲。
黃顰芳表示,傳承和保護好調順網龍項目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要不斷把調順網龍這項非遺項目技藝進一步發揚,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到這個舞龍團隊中,將調順網龍文化傳承下去。
據悉,赤坎調順網龍始于明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網龍的傳統制作采用麻網、竹木、草葉、繩纜等原材料,經繪圖、扎架、編織、連接、貼樸、合成等項工序制成,先用竹篾為龍頭、龍尾、龍角扎架,取經染色的稻草、厚紙貼樸龍腮、龍鼻、下頜,細麻做須,木球作龍眼,竹板雕作龍牙,繩纜擁扎龍脊骨架,漁網拼接相連作龍身,大塊椰葉、莞草編扎龍尾,并在篾籠中間插竹桿作龍把。傳統大網龍長25—30米,小網龍長15—20米,約9—15個把位。調順網龍于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湛江市第十九中學前身是調順小學,是省級非遺項目調順網龍藝術傳承和訓練基地。在省級傳承人黃車炳(已故)的指導下,2013年該校正式成立了調順網龍培訓班,編寫了《調順網龍藝術培訓教材》,免費對市十九中的學生進行培訓。每學期都會選拔出一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網龍舞龍技巧,培養了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的興趣。調順網龍藝術團經常參加各種公益展演,曾代表赤坎區參加全省農民文藝大匯演閉幕式、第三屆嶺南民俗文化節的開幕式、廣東省第十四屆省運會開幕式壓軸節目表演,贏得觀眾喝彩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