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隊擴大宣傳,為村小學籌集課外書1500余冊。 記者 劉冀城 攝
上門家訪開展家庭教育指導、資助慰問困境兒童家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駐廉江市良垌鎮幫扶工作隊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著溫暖與希望的篇章。
2023年,在廣東省統計局工作的余昭君被派駐到鄉村振興駐良垌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并任職中塘村第一書記。一年多來,余昭君創新幫扶工作新路子,以教育幫扶為切入點,引入社會幫扶機構8個,幫扶資源累計近70萬元,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知之非艱,行之為難。余昭君從小在城市長大,第一次深入農村生活,受到的心靈震撼非常大。她總結幫扶工作的初始感受為:“幫扶工作不是經天緯地改造鄉村的大行動,而是善意溫暖水滴石穿的功夫?!?秉持著 “幫鎮先幫教,扶智先扶心”的理念,上任初始,她和前任工作隊隊長王學良同志創辦了“向陽心智成長計劃”,同時運用自己的專業所長,為10名特殊困境兒童開展長期的學科類輔導、心理輔導、品德教育,并上門家訪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對于路途較遠的兒童,她自掏腰包提供三餐住宿和交通費。在省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向陽心智成長計劃” 取得了良好效果。她向省里爭取“6.30”捐款資金,在鎮小學設置了助學金項目,用于資助獎勵品學兼優的45名困境兒童。一年多來,她和隊友們擴大宣傳,聯系到20多名愛心人士和2個愛心團隊,為6名困難家庭兒童實現 “一對一”長期捐資助學,資助慰問困境兒童家庭10余戶,為村小學籌集課外書1500余冊,為鎮小學募捐全新鋼琴一臺。此外,她個人資助了一名大學生學習生活費用1萬元/年,直至大學畢業;看到困難兒童家門口兩米多高陡坡外凸起一片大石頭,她又拿出1700元修建了欄桿。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幫扶工作不僅僅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各界同向發力,凝心聚力。余昭君發現一些社會機構有意于教育幫扶,卻對資助內容和實施方式效果有所疑慮。遵循省局領導指示,在隊友們的幫助下,她和社會機構積極充分溝通,將幫扶資源和幫扶需求精準對接,分別為8個機構量身打造了5個項目,包括“廣州‘愛兒樂’赴中塘小學愛心研學活動”“廣州‘童心互助’助力良垌中心學校課桌椅‘退休’”“武漢大學廣州校友會教育分會電腦捐贈”“廣東‘獅子會’助力良垌中心學校校園建設”等,募捐總額超50萬元,為學校捐助了急需的課桌椅、電腦、教學物資,極大地改善了校園設施面貌,同時也獲得了社會機構的贊許和信任,一些機構承諾將長期對口開展幫扶工作,為良垌鎮教育幫扶工作趟出了新路子。
走訪過程中,余昭君深切感到,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心理健康問題開始波及到鄉村,尤其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狀況。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這給了她極大啟發,她立刻聯系到廣州“心海榕”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隊友們經過調研情況、課程設計、對接協調等大量準備工作后,在良垌中學和中心學校、第五小學持續開展了學生心理成長輔導、青春期性教育、教師心理調適和技能培訓等活動15場,開展專業心理咨詢12人次,覆蓋師生2000余人,并對部分學生開展長期追蹤輔導,填補了良垌鎮教師心理輔導和學生專業心理咨詢的空白。
目前,她正積極推動政府、學校與廣州“心海榕”心理咨詢機構實現長期合作,謀劃定期在良垌鎮開展教師心理培訓、學生心理輔導、專業咨詢事宜,推動構建學生早期評估與干預制度,健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良垌鎮幫扶工作隊只是全國無數個幫扶工作隊中的一個縮影。無數幫扶隊員久久為功,聚沙成塔。幫扶工作持續為鄉村賦能,讓人民群眾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用雙手托舉起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終將為鄉村帶來改變。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