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網絡支付,生活里就像缺了電”,一句話道出了線上支付的普及和便利。人民幣紙幣和硬幣仿佛正在淡出我們的生活,但它們卻實實在在是我國的流通貨幣。人民幣上的圖案包含許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票面上的人物或風景圖案,很有代表性,被廣泛關注。去人民幣票面上的景點打卡,一直是驢友們追捧和津津樂道的趣事。今天我們來“打卡”一下人民幣票面上另外一組圖案,那就是上面的花卉。人民幣紙幣正面底襯和硬幣背面,均配有精美的花卉圖案。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花卉。
從1948年12月1日至今,我國共發行了5套人民幣。這5套人民幣分別于1948年、1955年、1962年、1987年,1999年開始陸續發行。經歷了五代更迭,人民幣除了體現國家愈加先進的印刷技術,還展示著中華民族不同時代的文化內涵。
第五套人民幣從1999年10月1日起陸續發行,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紙幣和1角、5角、1元硬幣。1元和1角硬幣“蘭花”、5元“水仙”、10元“月季”、20元和5角硬幣“荷花”、50元和1元硬幣“菊花”、100元“梅花”。這些花卉都在中國十大名花之列,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內涵:蘭花花香遠溢的清幽,水仙亭亭玉立的優雅,月季常開不敗的瑰麗,荷花出塵不染的圣潔,菊花淡定高遠的曠達,梅花凌風怒放的傲骨,象征國人對美好人格的追求和中華民族的風骨。
1元紙幣(和1角硬幣)上的蘭花
▲1元紙幣和1角硬幣圖樣
我們傳統上說的蘭花,一般指國蘭,與洋蘭相對應。從分類學上來講,主要是蘭科(Orchidaceae)蘭屬(Cymbidium)的幾個物種,含春蘭、蕙蘭、寒蘭、建蘭、墨蘭等品類。國蘭與熱帶蘭相比而言,雖然沒有醒目的艷態,也沒有碩大的花、葉,卻獨具質樸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其葉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修長舒展、盡顯高潔清雅的姿態,因此古人又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其花玲瓏嬌俏,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香幽香遠溢,淡泊高潔,令人心曠神怡。
▲ 張荷素春蘭
國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金漳蘭譜》(1233)和《蘭譜》(1247)是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書中詳細介紹了福建、廣東一帶特產蘭花的品種、培育方面的知識。蘭花與“梅、竹、菊”合稱為花中四君子,人們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淡泊平和的品質。仁人志士以蘭喻志,借蘭抒情,文人墨客畫蘭頌蘭,使蘭花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符號,成為中華大地真善美的象征。朱德委員長也十分酷愛蘭花,每次到廣州的第一個參觀地點常常是蘭圃,還寫下了“越秀公園花林木,百花齊放各爭春,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的詩句。他也深切關懷華南植物園的建設,1958年到1865年期間曾5次到訪,并贈送了鐵骨素心蘭和蘭花譜給蘭園的工作人員。
▲華南植物園蘭園中國蘭展區
5元人民幣上的水仙
▲5元紙幣圖樣
水仙是石蒜科(Amaryllidaceae)水仙屬(Narcissus)植物的總稱。我們常說的水仙主要指中國水仙(N. tazettasubsp. Chinensis)。它是我國的傳統觀賞花卉,與蘭、菊、菖蒲并列為“花草四雅”,又與梅花、山茶花和迎春花并列為雪中“四友”。據考證,中國水仙或應是外來歸化植物,時間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
水仙植根水中,亭亭立于水面,宛如在江上迎風而立的仙子,因此又被稱為凌波仙子。其葉似翠帶,扁平線形,先端鈍;白花黃心,猶如金盞銀臺:花被裂片為6,皎潔如玉,寬卵形或寬橢圓形,先端短尖,副花冠淡黃色,淺杯狀;香清而微,芳香清麗。
水仙是我國民間新年的清供佳品,黃蕊白被如金銀的水仙總是會給人們捎來新年的喜氣與財運。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歷屆春節聯歡晚會上觀眾席都會擺水仙花。因水仙花諧音“誰先發”,又有“仙”字,更添吉祥喜慶。花開時,正值年節,人團圓、心歡喜,因此還寓意著思念與團圓。我國福建省的省花就是水仙花,漳州市更是中外聞名的水仙花培育地,還有“天下水仙數漳州”的美譽。
▲2022年春晚觀眾席上的水仙花
水仙的鱗莖多汁液,因含有石蒜堿、多花水仙堿等物質而具毒性,中毒輕則頭暈惡心、嘔吐腹瀉,重可導致震顫、驚厥和死亡。將水仙誤作蒜苗或洋蔥食用而引起中毒的案例屢見不鮮,需要十分注意避免誤食。在外科上可用作鎮痛劑,鱗莖搗爛敷治癰腫。
▲中國水仙
10元人民幣上的月季
▲10元紙幣圖樣
月季(Rosa chinensis)是薔薇科(Rosaceae)薔薇屬(Rosa)的植物,其姿態婀娜,瑰麗多彩,被譽為“花中皇后”。從拉丁學名Rosa chinensis能看出中國是月季的原產地,月季也是我國的傳統名花。相傳神農時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漢朝時宮廷花園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時更為普遍。因一年開花數季,又有著月月紅、長春花等別名,宋代楊萬里《臘前月季》“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就形象地寫出了月季的特點。她一年四季生生不息地展示濃艷、吐播芬芳、美化環境,廣受人們喜愛,是我國北京、鄭州等幾十個城市的市花。
植物學上的玫瑰和月季都是薔薇屬的植物,英文名統稱為“Rose”,二者很相似,但可以從一些特征進行簡單區分。月季的葉由3-5枚小葉組成羽狀復葉,葉片不皺縮,兩面均無毛,莖上的刺比較大,每節大致有3-4個;而玫瑰由7-9枚小葉組成羽狀復葉,葉脈凹陷而皺縮,背面稍有白粉及柔毛,莖上的硬刺密密麻麻。市面上購買的玫瑰鮮切花,基本上都是月季的雜交品種,種類非常豐富。而植物學上的玫瑰,常常用于提取精油,制作花茶和糕點食品。
▲左:月季(水晶蘭攝);右:玫瑰(水晶蘭攝)
薔薇屬植物,一般一年僅開花一次。中國的月季引入歐洲后,與同屬植物雜交,極大地提升了月季的價值,豐富了月季的品種,為歐洲園藝界所珍視。月季常常被稱為玫瑰,象征美好的愛情。約瑟芬皇后非常喜歡月季,甚至在英法兩國爭戰時,使兩國艦隊自動停止海戰,讓運送玫瑰的船只通行。二戰時期,法國人培育出了一個月季新品種,面世時正值法西斯滅亡,因此這種月季以當時世界人民最大的愿望“和平”來命名,所以月季也就有了“和平使者”的稱號。關于中國的月季和歐洲的園林花卉,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20元人民幣和5角硬幣上的荷花
▲20元紙幣和5角硬幣圖樣
荷花、水芙蓉都是蓮(Nelumbo nucifera)的俗名,是蓮科(Nelumbonaceae)蓮屬(Nelumbo)的植物,原產于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其獨特的形態特征、生長方式和價值功能,自古就廣受我國人民喜愛。荷花還是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花。
蓮是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葉盾狀圓形,伸出水面,出淤泥而不染;葉柄長1-2米,常具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花單生于花葶頂端,灌清漣而不妖,亭亭凈植,香遠益清。蓮也是風味獨特的水生蔬菜,葉可以用來包裹食物,花可以用來作佐菜,蓮藕可以做菜,而蓮子也可以作夏季時令水果。還極具藥用價值,葉、花、梗、蓮子等都可以入藥,具有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功能。
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除了將蓮的形態描繪得生動形象之外,還為蓮樹立了修身養性的新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既形象了蓮的花葉,又成為了入世士大夫修身養性的人格象征。還有許多相似的詩詞,如黃庭堅的“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蘇軾的“淤成生蓮華,糞土出菌芝”等。蓮在我國民間習俗中具備豐富的內涵,多有婚戀和繁衍的意義。南京婚俗里,新人在新婚次日黎明時分就要起床,同吃一碗蓮籽湯,取“蓮(連)生籽(子)”之義;在廣東的嫁娶聘物中有蓮籽和石榴、桂花三種東西,取“連留貴子”之義。
▲荷花(水晶蘭攝)
50元人民幣和1元硬幣上的菊花
▲50元紙幣和1元硬幣圖樣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菊科(Asteraceae)菊屬(Chrysanthemum)植物,原產于中國,由菊屬不同野生種(主要是毛華菊、野菊、紫花野菊、甘菊等)天然雜交而來。東晉末年前后從陶淵明開始,菊花被人們作為觀賞植物栽培。隨著栽培技術的改進,菊花也被培育出了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培育的菊花品種約20000-30000個,中國超過了3000個。
菊花是花中君子之一,它迎風度霜,從容狂放,象征著古人心目中最高尚的道德境界。它集美學價值、功能價值、品德價值于一身,因而古代各類文學體裁中都可見到菊花的身影。早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此外古詩中描繪菊花的有名詩句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等。
菊花的藥用、食用價值也歷史悠久,早期人們種植菊花主要出于藥用目的。我國的藥用菊,以安徽的滁菊、貢菊、亳菊和浙江嘉興、杭州地區的杭菊最為有名,不僅可藥用,用來泡茶也是極佳。傳統菊餐與菊花食品以菊入饌,素以色香、味美、清淡、高雅而馳名,傳統食法有菊花鯪魚球、菊花鳳絲卷、菊花炸香條、菊花火鍋、金菊八寶糯米飯等。
▲菊花
100元人民幣上的梅花
▲100元紙幣圖樣
梅(Prunus mume)是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的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原產于我國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是中國特有的著名傳統栽培植物,既是嘉果又是名花。
梅花一兩朵生于一芽內,芳香,花瓣五片,有白、紅、淡黃等色系,其神、韻、姿、色、香俱佳,開花于冬春,花期長。葉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具細小銳鋸齒,先花后葉。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也是花中君子之一,還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以其不畏嚴寒、淡雅清奇、凌寒獨放的品質為文人墨客所稱頌,因而從古至今,產生了許多與梅花相關的詩詞、文學、繪畫和音樂作品,使梅花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經歷了從殷商時期的經濟實用和單純欣賞其物色芳華;到唐、宋時期對梅花品格、意蘊的挖掘并成就了梅花的道德象征意義;再到元、明、清時期,梅花栽培科學技術的萌芽和詩、文、畫、藝的成熟發展;至近代又形成民族文化符號并提出了梅花精神,其不畏寒冬的特質自此也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饒、頑強奮斗、不畏艱難的可貴品質。
梅花不僅有露地栽培供觀賞的品種,還有用于盆栽、制作梅樁的品種。鮮花可用于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梅果近球形,味酸,果肉粘核。既可鮮食,用作各種點心或菜肴的配料,又可制成梅子茶、梅子酒、果脯等,還可熏制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
▲梅花(水晶蘭攝)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國人種花、賞花、畫花、頌花,賦予了這些花兒美好的形象和意義,這些花卉也涵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并隨著時間的流淌靜靜地傳播著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