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應該好好讀書的朋友們,請舉手。”
“能夠真正靜下心來,讀了一本又一本書的朋友們,請舉手。”
“為什么我們都認為應該讀書,卻只有極少人沉下心去讀書?”
近日,“凝心鑄魂跟黨走,團結奮進新征程”湛江市總工會職工大講壇暨半城雨讀書會第35期讀書活動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廣東省總工會特聘師資庫講師王偉與大家分享讀書的感悟。作家代表、文化志愿者、書友和學生近80人在現場聆聽,線上直播觀看人數近500人。
活動現場,王偉用一個小小的現場調查、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開啟了此次讀書分享會,希望幫助大家找到答案,從一個想要讀書的人變成一個熱愛讀書的人。
“刷手機”的即時性快感
比看書更能吸引注意力
“放不下手機”,相信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為什么人們拿起手機一刷刷幾個小時,讓他們看一本書卻看不了?王偉通過故事娓娓道來:
2010年,喬布斯在iPad的首次發布會上,用了90分鐘極力推銷iPad是最佳的工具,“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iPad”。但在2011年,喬布斯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卻說:“我的小孩從來不用iPad。”
紐約時報記者隨后又采訪了其他幾位科技巨頭,卻得到了如出一轍的答案——我們是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者,最先見證了技術的危險,所以我不會讓自己的小孩來使用這樣的產品,因為太危險了。
研究表明,人們在使用電子產品看視頻、打游戲等的時候,對大腦的刺激與毒品刺激大腦的是相同的區域,而這個過程中釋放多巴胺導致成癮的機制與吸毒上癮幾乎一樣——“手機成癮”與個人意志力無關,而是因為手機程序開發時,就是千方百計要把用戶的注意力留下來,讓你看到你想看的東西,讓人“粘”到手機上。注意力在哪里,商機就在哪里,這便是互聯網的“流量思維”。
那么,為什么使用手機會比看書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呢?研究表明,因為手機的使用過程中能即時給人刺激和快感,而讀書帶給閱讀著的成就感卻是緩慢的——因讀書而獲得的深沉的快樂、深沉的幸福,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體驗到。
那么,“刷手機”讓人感到快樂就是真的會讓人一直快樂嗎?恐怕未必——當多巴胺消耗殆盡,整個人會感到很焦慮和煩躁。還想得到更多多巴胺怎么辦,那就得接著刷。如此反復,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徜徉書海
在閱讀中拔除心靈的雜草
“當然,一個人即使不讀書也可以活下去,但要想活得不平庸,恐怕離不開書籍的滋養。”在讀書分享會中,王偉通過思維導圖總結了讀書的諸多好處,包括文化傳承、凈化靈魂、找到自我、成長需要、獲取真知、使人理性、找到問題出口等,并且通過講故事、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大家為什么應該放下手機拿起書——
如果把我們的靈魂比喻成一個小花園,不管是耕耘還是荒蕪,花園絕不會是空白的。如果我們沒有在花園里種花種草,那么這個花園就會被那些飛來的雜草種子占據,長滿野草。因此,我們需要時常翻耕靈魂的花園,去除掉里面的雜草雜質,種上美麗的鮮花。心靈的園丁就來自于讀書。讀書可以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應該留下什么、應該去掉什么。
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他的三觀一般只能來自與父母親戚、來自交往的朋友圈等。如果讀書,卻可以穿越時空,與老子、孔子、孟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智者交流,汲取他們的智慧養分。
“雙眼看不到的地方,書可以帶我們去看;雙腳去不到地方,書可以帶我們走。”王偉在故事中娓娓道來:不讀書只能過一種人生,讀書可以看盡人間百態,讓我們的閱歷更加豐富,看問題從單向度變成多向度。
人類歷史悠久,精神遺產豐富,書籍浩瀚如海。有時我們苦思冥想解決不了的事情,往往前人已經有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并且寫成了書。當我們困惑煩惱迷茫時,不妨去看看書,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