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類目持續“上新”,農村也有了新職業——農業經理人。這個融合了農業智慧與現代管理的新職業,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面貌。
農業經理人是指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從事農業生產組織、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又被稱為“農業經紀人”“鄉村CEO”等。
作為農業大市的湛江,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鄉村CEO”。這聽起來既“接地氣”又“趕時髦”的“鄉村CEO”日常需要做些什么?近日,記者先后來到麻章區、雷州市,走進田間地頭,看看他們有什么“新搞作”。
楊忠杰察看作物長勢。
從“門外漢”到種植和管理能手
“這根玉米的甜度是16,要過幾天才達到21。”玉米收成前夕,湛江市千玉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忠杰走進麻章區麻章鎮望高嶺的田地里察看作物長勢。他掰下一根玉米嘗了一口,能夠精準說出甜度。
“玉米種子種1厘米深,才更有利于發芽”“篩選玉米要選長在最上面那根”“每棵玉米苗不多于9片葉子,11月天氣轉涼之后就不再種植”……聊起玉米的“種植經”,這位“95后”農業經理人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
誰能想到,4年前的他對農業種植還是個“門外漢”。“不懂就問,我身邊的農民都是我的師父。”楊忠杰的農業種植知識和技術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并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增產增收的方法。
楊忠杰接受記者采訪。
打小就在農場長大的楊忠杰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多數年輕人往大城市跑的時候,他卻往農村扎。
在此之前,他干過社區團購,也有過創業經歷,而最喜歡的還是農村這片天地。這些年,他一邊不斷拓寬銷路和市場,一邊帶著農民不斷提升田間管理水平。如何埋種子、如何拉管、如何滴灌、如何施肥,無不講究科學。而種植過程產生的多個工種,也為周邊農村增加了不少就業崗位,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從種植到銷售,都是按計劃進行的,我們與商超、餐飲店合作,根據訂單需求來種植。”楊忠杰說,通過這種“訂單式”種植,不但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結合玉米的獨特生長周期,根據氣候季節變化,種植“陣地”也相應轉移到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與肥沃土壤,形成種植閉環。目前,他們已在全國多維度建設高標準的種植基地超五萬畝,基地覆蓋實現新鮮果蔬全年不間斷供應。
這種精細化管理,還體現在“溯源”這一環節上。只要掃一掃包裝上的溯源碼,即可清楚了解每根玉米的生產批號、產品名稱、生產地、入庫量、上市時間、采摘時間等詳細信息。
“鄉村CEO”,既要懂農業技術,又要會市場營銷,還得玩轉電商直播。楊忠杰與團隊成員錄制了種植和直播帶貨教程,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病蟲害問題和產品銷售難題。現在,不少農民都信任他,愿意找他帶貨。“只要能幫助農民賣出去,就算我們自己不賺錢,也覺得很開心。”
近幾年,只要一有機會,楊忠杰就報名參加農業經理人培訓班,學習先進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品牌建設、農業電商等經營管理知識,以及農業政策解讀、鄉村高效治理等內容,希望依托農業專業領域的優勢資源,幫助帶動農業產業創新升級、農民增收致富。
唐銘凱在農田檢查小南瓜的生長情況。
“打升級”般一步一個腳印打響品牌
“十九香”絲苗米、凱越黑糯、五彩香米……在位于雷州市附城鎮的廣東凱越農業科技公司展館內,雷州半島“土特產”整齊地排列在陳列架上,旁邊還壘著一袋袋等待出庫的新鮮“湛品”。
視線轉到雷州市楊家鎮吳劃村,時已冬至,該公司的十九香水稻種植基地內,南瓜苗、辣椒苗、香芋苗長勢喜人,“稻稻+”輪種模式讓“冬閑田”變“增收田”。
凱越農業負責人唐銘凱近日又忙著廣州、湛江兩地跑,廣拓市場。他是一位“有想法也敢做”的農業經理人,2018年,大學畢業僅一年的他就選擇回到家鄉創業,成立起雷州市老唐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021年又創辦了廣東凱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讀法律專業的他自此扎根農田,搞起了特色農產品的研發和推廣。
“雷州水稻種植面積很大,但還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他希望“一步一個腳印把家鄉的農產品品牌打響”。
雷州這個大糧倉有這樣一首民歌:“嘉嶺白粑最好吃,英利燒肉出名聲。烏石甜糟甜第一,大粽味濃是雷城。”里面的“白粑”“燒肉”“甜糟”“大粽”都是當地極負盛名的小吃,其中3種的制作食材都離不開糯米。而黑糯,更是這些食材中的上品。
黑糯米是雷州特色小眾品種,味道鮮香,口感軟糯,但目前僅靠民間相傳,且種植集中在晚季,產量稀少。唐銘凱把目光放在雷州傳統特產的培育和種植上,經過多年努力,黑糯米的種植規模從二三十畝到如今的三百畝,雷州黑糯稻重現百畝規模種植。
他執著于本土黑糯的傳承。今年3月,凱越農業開展黑糯早季試驗,以期突破一年一造的發展瓶頸。“黑糯米是感光性很強的品種,但早季種植感光性不強,不利于稻穗生長。”
為此,唐銘凱積極參加農業經理人培訓班,虛心向農業專家請教,多方走訪培訓班的同學,掌握種植技巧和經驗。“我還會繼續做研發,一定要把雷州的傳統特產傳承下去,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湛江特色農產品。”
唐銘凱接受記者采訪。
近年來,他還帶領團隊引進十九香絲苗米等高品質特色農產品,并通過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前農戶追求高產量,但是大米的品質上不去,我們現在希望做到既增產又高質。”
種糧的利潤本就不高,但他和團隊還是決定通過聯農帶農的方式,由公司提供種子,農戶種植,并以高于市價10%的收購價收購糧食,農戶每年能夠增收20%。今年更是統一收購價,無論農戶種植多少畝,都能穩賺不賠。“做農業就像‘打升級’一樣,要一步一步走好。我們就是想激發更多農戶種植,農戶增收了,產品品質提升了,雷州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也打出去了。”唐銘凱說。
“鄉村CEO”集體充電,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這些“鄉村CEO”,走進田間地頭,扎根農村,憑著種養新手段、營銷新思路,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
對于這個職業,不少人還很陌生。其實早在2019年4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就正式將農業經理人作為新職業發布,這也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
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現代化亟需的農業經理人,農業經理人培訓班應運而生,為“鄉村CEO”集體充電提供平臺。
近年來,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駐湛高校承辦的多期廣東省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培訓班在湛江開班。培訓班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以課堂授課、實踐調研和高校學習及訓后服務等形式開展農業經理人培訓,提高農業經理人綜合素質、生產經營和創新創業能力。
其中,廣東海洋大學從2019年開始就承擔起了廣東省農業經理人培訓項目。不久前,2024年廣東省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培訓班在該校湖光校區開班,并首次開展異地教學,組織農業經理人班學員到浙江杭州進行異地培訓,學習“千萬工程”先進經驗,吸引了省內百余名農業企業負責人、合作社社長及農業技術員參與。截至目前,該校開展的農業經理人培訓項目累計培育了630余名農業經理。
線下專題授課、線上自主學習、田間地頭現場實訓、與專家面對面專題研討、專家跟蹤服務……該校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學員從事領域,采用“大班公共課+特色主題小班課”方式精準分班,設置水產養殖經營管理、種植產業經營管理以及畜禽養殖經營管理主題班,課程涵蓋農業政策、鄉村治理、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家庭農場管理、電商和“三農”題材短視頻制作、農產品知識產權和品牌建設、無人機應用、“千萬工程”實踐經驗等公共課,還根據該校學科專業優勢開設特色小班學習課程。
“培訓只是我們服務學員的開始,我們還會建立緊密聯系,把培訓、跟蹤服務與技術指導相結合,為學員基地‘把脈問診’,打通科學技術走進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通過多種方式促使大家能在各自領域‘抱團取暖’,發展壯大自己企業的同時能起到聯農帶農的效果。”廣東海洋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有關負責人說,該校通過指導學員帶動了周邊農戶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品牌,并通過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拓寬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為企業和農戶帶來了更高的收益,賦能鄉村振興。
“農業經理人是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希望回鄉創業的農業經理人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新賽道’。”該負責人說。
湛江農經干校也多次承辦廣東省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培訓班,并在課程設置上組織學員走出廣東、走進北京大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名校、名師、名企的作用,以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更大格局提升廣大學員的戰略思維、創新能力以及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
一批批“鄉村CEO”經過系統培訓,又把自己所見、所學的信息技術通過一些契合點轉化到農業服務上,幫助農民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讓農業生產者更幸福。新職業,新夢想,投入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