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工作報告在區域發展、產業項目等方面多處提及湛江、利好湛江,為湛江現代化建設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在省兩會會場,在湛省人大代表結合自身調研和履職實踐,從多個維度為湛江產業高質量發展“發聲”,表示應搶抓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湛江發展的東風,主動作為,加快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績。
支持湛江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省人大代表郭輝通過走訪企業調研發現,我國鋼鐵行業仍面臨節能減排和高精尖產品技術儲備不足等挑戰,加之作為碳排放重點領域,受“碳關稅”和鋼材領域貿易管制頻發的雙重影響,企業出口成本增加,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受到削弱。
湛江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之一,寶鋼湛江鋼鐵從項目立項到建設投產,創下了國內千萬噸鋼鐵企業最快紀錄,產能超過1200萬噸,2024年鋼材出口超140萬噸。
為支持湛江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郭輝建議,繼續加大政策幫扶力度,支持寶鋼湛江鋼鐵加快建設國內首個“氫基豎爐+電爐”短流程冶煉生產高等級薄鋼板的近零碳生產線,推進氫冶金技術攻關。支持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支持企業進口再生鋼鐵原料,不斷優化原料供應端結構。
“受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近3年國內鋼材整體消費量呈現下降趨勢,鋼鐵企業把重心投向海外市場,應該高度重視、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加劇風險。”郭輝建議,加快推進海關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機構建設,加強對WTO通報評議、貿易影響和專項調研分析研究,為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專業支持。支持拓寬出口市場,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往來,持續開拓新興市場。
破解水產養殖業困局
水產養殖是湛江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省人大代表岑堅為湛江對蝦養殖業面臨的迫切問題感到擔憂:近年來,由于高密度不規范水產養殖造成水體生態失衡導致蝦病害蔓延,種苗退化、養殖設備落后等原因,對蝦養殖成功率持續下降。
另一方面,國際對蝦價格持續下行,如一標箱進口對蝦(規格為30—40尾/斤)成本較國內產品價格低超10萬元,國內加工企業更傾向選擇具備價格優勢的進口產品,國內養殖對蝦出塘價格逼近養殖成本,養殖戶已幾無獲利空間。據調研,2024年上半年,我國華南地區對蝦養殖面積大幅萎縮,空塘率已達60%。
為推動湛江對蝦養殖業高質量發展,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對蝦種苗產業規劃,集中資源做好育種攻堅,加快育種科研成果轉化,推動本土選育優質種蝦、蝦苗投入生產實踐,通過示范試點、資金補貼等方式加大本土選育種蝦的推廣力度。
其次是加大對對蝦養殖先進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發的支持,完善技術體系和規范標準,推動對蝦養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轉型升級,促進品種培育、養殖技術和裝備設計與制造的多學科聯合攻關,提高對蝦養殖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此外還要大力支持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形成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促進水產品質量效益提升。
省人大代表丁樹軍則關注到另一個問題:沿海地區不同程度存在養殖用海布局不合理、海域使用管理和養殖生產管理銜接不暢、養殖生產者權益缺乏保障等問題。
以徐聞縣為例,徐聞三面環海,海岸線約372公里,但由于歷史原因,全可用于開展水產養殖的僅有下洋鎮周邊不足20公里海岸線的海域,現代化海洋牧場面臨無海可用的尷尬局面。
丁樹軍說,多年來,角尾鄉至南山鎮海域一直規劃為工業用海,但從無工業使用。經過養殖實踐,該片海域非常適合牡蠣養殖。建議優化該海域用海規劃,在保證航運用海的前提下,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為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提供要素保障。
加快構建農業現代化體系
“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最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是發展農業。”省人大代表陳文紅說。
數據顯示,廣東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比例已經接近3倍。陳文紅說,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涌向城鎮,部分偏遠農村因為人口流失導致耕地拋荒。這使得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大了廣東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
而另外一組數據則顯示廣東的農業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從廣東3301.8億元農產品進出口額的內部結構看,全省農產品進口額占比約65%,出口額約35%。兩者差值為30個百分點。
陳文紅認為,土地分散、生產效率低、技術落后、農業設施薄弱、競爭力不足等因素,制約了廣東農業的發展,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
湛江是農業大市,應該為廣東構建農業現代化體系作出有益探索。為此她建議,應選擇有資源、產業和區位等優勢的鄉鎮區域,劃定相對較大的地域范圍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用工業園區的理念來建設和管理,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園區。
“整合農戶及其土地形成規模集群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她還建議,要借助全省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機遇,鼓勵各類經營性組織采取項目帶動方式,促進土地和農戶資源的整合,進一步提高土地流轉率,形成規模效益。
陳文紅說,農業要進入市場,必須借助其他產業的力量。要把工農產業聯合作為發展農業的基礎,要把第三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的市場引領,使農業通過第三產業達到成倍放大效應,促進金融、電子商務、旅游、服務業、物流業與農業產業的對接,使市場成為農業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成為農業發展的力量源泉。
此外,要創新助農金融機制。完善融資貸款和配套設施建設補助,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為鄉村振興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推動農業保險,對主要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全覆蓋,建立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讓老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