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性,這一精神也為踐行大食物觀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端牢中國飯碗的重要改革舉措,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大食物觀”一脈相承。樹立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是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湛江期間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今年國辦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明確三方面十四項重點任務,這是黨中央立足“三農”發展新形勢,順應食物消費結構新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對遂溪推動傳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大食物觀內涵豐富,涵蓋育苗、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等完整供應鏈條,貫穿遂溪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等多項重點工作。踐行大食物觀,既是握緊“手中糧”的必然要求,也是捧好產業“金飯碗”的基本路徑,要通過深化踐行“大食物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產業鏈綠色高效、特色資源物盡其用和縣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遂溪優勢體現在:
一是資源優勢。遂溪農海資源豐厚,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連續3年全市第一、多年全省前列,其中2023年農業生產總值超251億元,占全縣總產值近六成、全市農業生產總值超20%,累計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2個、省級名牌產品18個。去年新增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2家、省級以上生豬產能調控基地15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8家、省級現代化美麗牧場1家;生豬養殖存欄65.3萬頭,出欄超111萬頭,連續17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火龍果種植面積超7.6萬畝,甘薯種植面積約50萬畝,甘薯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產值約100億元,“火山紅薯”成為高端甘薯品牌代表,“仙品荔”連續兩年領跑廣東荔枝銷售“第一棒”,一批優勢農產品走進灣區、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且遂溪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超150公里,擁有2家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家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去年漁業總產值接近70億元,連年穩居全市第一,實現漁業產值全市“三連冠”。對蝦、金鯧魚等水產養殖面積超2400畝,遂溪金鯧魚、樂民花蟹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實現金鯧魚年產值超4億元。
二是產業優勢。有良好的種業產業基礎,覆蓋種植、畜牧、水產三大產業,有優質種植業種苗生產企業4家,國家畜禽種業陣型企業1家、省級以上核心育種場3家、省級廣東小耳花豬保種場1家等發揮生產核心種源作用、帶動縣域種豬場發展至33家,3家省級對蝦良種場帶動縣域90家對蝦苗場進入發展“快車道”;對蝦種苗繁育產量約占全省40%、全省第一。恒興、新海茂突破了白對蝦種業卡脖子問題,碧海灣在國內首個實現沙蟲苗人工孵化。此外,南繁所、南方國家級林木種苗示范基地分別是遂溪縣農業種苗、林木種苗龍頭,帶動縣甘蔗種苗、番薯種苗、桉樹種苗發展;建成全省首家脫毒甘薯苗生產基地,每年可生產和推廣脫毒薯苗2億株。有良好的食品工業基礎,去年規上食品工業總產值約117億元,省產業轉移園被認定為省健康食品特色產業園,是湛江唯一入選省首批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健康生態食品產業集群是粵西唯一入選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預制菜產業園區累計入駐企業13家,預制菜產業集群產值約40億元,遂溪大健康食品產業具有資源稟賦充裕、產業基礎扎實、發展態勢良好等有利條件。且縣土壤硒含量超出全國平均值10%,所種植的農產品普遍富硒,具備健康生態食材原料“大基地”優勢。今年10月舉辦了首屆“九九百歲重陽節”活動,將加速布局康養產業全鏈條,擦亮長壽之鄉品牌。尤其依托遂溪南藥產業優勢發展大健康產業,推進醫養結合,遂溪已被列為第六批生物醫藥重點地區名單,目前產業涵蓋南藥全產業鏈,正借助省藥監局、農墾等縱向幫扶力量,加強南藥種植和研發,深入挖掘特色南藥藥用價值,開發更多南藥產品。
三是物流優勢。遂溪交通條件便利,遂溪大道與湛江大道全線通車。遂溪已形成從生產、倉儲、運輸到銷售全鏈條物流配送體系,特別是電商產業領跑全省,去年電商網絡銷售額超15億元、增長超10%,孵化年網銷額千萬元以上企業超20家,省委常委會今年到遂溪縣調研時對遂溪電商工作給予肯定;在擁有3個“國字號”招牌基礎上,是全省唯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農村電商“領跑縣”案例,同時以電商拓展物流,大宗電商產品出港物流成本下降超30%,經驗全省推廣。
下一階段工作中,遂溪縣要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縣域振興步伐,結合縣域優勢,緊扣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縣目標,把深入踐行“大食物觀”融入“百千萬工程”,自覺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保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廣泛開發食物資源,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加快建設產業強、鎮村美、生態好的新時代遂溪。重點抓好以下:
一是促進食品產業提質升級。食品工業上游涉農,中游涉工、下游涉商,貫穿一二三產業鏈,對于優化供給、擴大內需、促進循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百千萬工程”縱深推進,以及在新消費形式推動下,食品工業成為產業發展的新“風口”,坤明書記多次強調食品工業發展對助推全省產業發展的作用。食品工業是遂溪縣謀劃的三大“百億級產業集群”之一,也是推動遂溪產業轉型升級重要突破口,要以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重塑產業全鏈條,打造以“綠色生態、養生健康、藥食同源”為特色的食品產業,改變遂溪農海產品粗加工和買原材料的現狀,以精深加工提升產業競爭力。種養端,要放大原料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和大力開展海洋牧場雙輪驅動,以火龍果、生豬、南藥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深海網箱養殖優勢產區產業園為引領,帶動全縣種養領域實現園區化、規模化、產業化,形成多個產值超30億元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打造食品工業原料“大基地”。加工端,制定完善食品工業標準化生產體系,高起點高標準建設遂溪預制菜產業園,強化產業培育,以特色種養、特色傳統食品、大健康食品為重點,開發遂溪專屬性特色產品,以特性和品質贏得市場,推動食品加工制造產業規模穩定增長。同時大力發展富硒功能和食品健2康產業,加速形成健康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產業鏈,打造“生態+綠色+富硒+有機+康養”食養品牌。
二是培育旗艦式食品企業。緊緊圍繞創建省食品工業強縣的目標,立足綠色生態、養生健康、藥食同源戰略方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以鏈聚能、集群成鏈,推動食品工業在產業規模、品牌打造、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要強龍頭、育集群,水產以恒興食品為龍頭,培育預制菜、水產養殖產業集群;藥食同源食品以福東海為龍頭,培育健康食品、休閑食品集群,打響“北有同仁堂,南有福東海”的口號;農產品加工以佳淳農業為龍頭,培育特色農產品加工食品集群,成為打響遂溪縣域特色優質品牌。要延鏈條、提能級,全面梳理食品工業龍頭企業產品鏈業態,理順產業鏈條中不同環節企業的關聯性、協調性,提高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保證上中下游環節之間有效銜接。重點強化產業鏈精準招商穩固食品發展基底,深度借鑒河南漯河市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模式,完善綠色食品產業鏈招商圖譜,圍繞食品工業上下游產業鏈開展專題招商,推動糖業、飼料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優勢食品加工業延鏈補鏈強鏈。同時著眼產業鏈條缺失環節、關鍵配套企業,推動補充式招商、填空式招商,配套引進和完善包裝、倉儲、運輸、營銷、信息等配套服務。
三是打造科技強農新引擎。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招”,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打造“舌尖上的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增強企業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利用省藥監局縱向幫扶及與高校合作共建的契機,充分利用湛江灣實驗室、南繁種業湛江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資源,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加快成立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中心。如佳淳農業通過與新技術合作,建立自主擴繁的微藻肥料“田頭工廠”,提升“火山紅薯”的口感和產品抗病能力;正借助省直縱向幫扶資源,謀劃打造甲殼素產業集群。積極推進現代種業振興,發揮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等優勢,積極開展農業優勢品種育種攻關。通過探索“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形成種業龍頭企業陣型,培育一批優質種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遂溪縣種業產業結構。
四是推動農業品牌化、數字化。遂溪農業領域“長腿”很長,但“短腿”也很短,體現在農業體量很大、但大而不強,農業品種豐富、但多而不優,農業品牌眾多、但雜而不亮。雖然在火山紅薯、仙品荔等自有品牌打造上取得不錯成效,但影響力還有差距。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工業強縣轉變,關鍵在于品牌建設,要加快建立優質產品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按照區域公用品牌打造與縣域優勢結合、特色品牌打造與綠色安全結合、農業品牌打造與農產品深加工結合思路,加快建立完善農產品品牌建設總體規劃,推動區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農業品牌相互促進,改變農業品牌“小散弱”現狀,提升核心競爭力,讓遂溪“土特產”走得更遠、賣出品牌。注重加強品牌監管和保護,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加快建設農產品溯源中心,強化食品安全管控。利用“國字號”招牌優勢,培育電商產品,做好精選產品、精準對接、精培品牌“三精文章”,通過系列品牌營銷活動,暢通線下線上銷售渠道。深化與京東集團、億碼慧科技公司等企業合作,全面提升農產品生產、流通和營銷數字化水平。
五是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大食物觀”要求對資源要素的組合利用,近年來“互聯網+”“旅游+”“生態+”深度滲透并融入農業農村發展各個領域和環節,催生諸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遂溪縣擁有優越自然生態、深厚長壽文化等優勢,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以上,縣內分布眾多特色旅游資源,有連片6000畝北潭紅樹林保護區、全國最大玉蕊天然林,有小馬爾代夫之稱江洪“仙裙島”、最美拍攝日落點草潭角頭沙等自然生態景觀,通過近年來發展已具備一定知名度。要抓住“反向旅游”消費新熱潮,深耕資源盤活利用,尤其聚焦短板不足,在“文旅品牌提質上爭優、文旅服務提升上爭先、文旅消費提檔上爭效”上下功夫,加快打造出一批有品位、有內涵、有體驗的精品項目,以“差異化”的思維打造特色鮮明的“六色”文旅品牌,講好“遂溪故事”,讓更多的文旅場景出圈,更好實現“流量”向“留量”突破。注重推動鄉村產業橫向拓展功能,結合醒獅文化、糖祖習俗、游魚文化等元素,深入挖掘遂溪歷史文化與人文價值,引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深度結合,打造農業示范綜合體,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把康養元素深度融入文旅發展,推進醫養結合,培育中醫藥、休閑、研學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田園養老”“旅居養老”,把遂溪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長壽康養城市。
六是增強縣域承載力。國辦印發《意見》中明確要求踐行大食物觀要“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而土地要素保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解決土地要素保障最優選擇。目前遂溪縣東片區、楊柑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獲省批復,遂溪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將加快項目實施進度,探索多元化的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發展路徑,加快形成良田集中連片、村莊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發展、生態健康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騰出空間。
七是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效能。縣域發展,鎮村是主戰場。要把鎮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以產業為抓手,打破行政區劃邊界,以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產業交叉融合、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為支撐,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結構一體、雙向融通的政策體系。要鼓勵鎮街因地制宜、錯位發展,以典型鎮創建帶動全域提升,重塑城鄉協同的結構優勢、綜合效能和整體效應,實現各鎮主打產業不同、社會治理模式各有特色。按照“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要求,深入推進鄉村建設,統籌好農業生產、居住生活、鄉村建設各方面功能,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地全面提升。
八是全力打造優質市場環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決定》中指出“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同時中央連續印發了《關于規范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文件,明確了招商引資紅線底線,標志著“稅收返還、土地讓利”的粗放招商模式已經過去,當前招商引資從過去拼政策向拼服務轉變。要以服務好現有的企業就是最好招商引資理念,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轉觀念、拼服務,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靶向打通營商環境“中梗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審批“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加法”,落實好園區招商服務“七件套”,落實好縣領導掛點服務重點企業、聯合服務檢查企業等機制,讓“有事必達、無事不擾”成為服務企業常態,服務企業落地快、留的下、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