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以8天破57.76億元的票房成績,超越《長津湖》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多專業平臺預測該片全球票房將破百億,躋身全球票房榜前20。
“哪吒”不僅刷新了市場對國產動畫的認知,也為中國電影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去年,中國電影市場震蕩低迷,全面總票房和觀影人次都下探超20%,“寒冬論”不絕于耳。在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短,越來越難被抓取的時代,大銀幕似乎和紙質書一樣隨時可能被拋棄。
電影院的凋敝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基本走向嗎?電影還值得巨量投資嗎?優秀創作者應該留在這個人才池里,還是要去微短劇那邊試試水溫?一連串的質疑、猶疑都被“哪吒”的成功打破,“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是影片的主題,更是中國電影應該在困境中需要反復給自己洗腦的口號。
《哪吒2》的成功印證了觀眾對優質內容的渴求。押寶流量明星導演、炒經典IP冷飯、豪賭短視頻營銷、視效拉滿內容拉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國電影可以從一部部折戟之作中得到足夠的教訓,最后還是那句老掉牙的“內容為王”巋然不動、屹立潮頭。
有人說這部作品也是“舊瓶裝新酒”,這個模式失敗的作品實在不勝枚舉,它為什么能既滿足觀眾對經典的情懷需求,又以契合當代的敘事引發共鳴?答案正如導演餃子所言:“哪吒的反抗不僅是命運的抗爭,更是對固化規則的反叛。”這句話似乎也適用于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電影。
《哪吒2》的制作亦是國產動畫、影片工業化的典范。影片耗時5年,投入1900多個特效鏡頭,角色數量達前作3倍,并通過全流程數字化協作模式實現了效率與質量的雙重突破。例如,陳塘關大戰中上萬根鎖鏈的動態設計耗時一年完成,海底場景的“虛空裂口”特效更展現了技術團隊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影片之外,AI預測票房、精準排片等技術的應用,標志著電影產業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型。這種工業化體系的成熟,不僅提升了國產動畫的國際競爭力,也為后續作品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
“哪吒”的神話也是中國電影面向未來、自我超越的“清醒劑”。它證明:唯有回歸內容本質、尊重觀眾需求、擁抱技術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繁榮。同時,影片背后高達5億元的制作成本與資本市場的博弈,也警示行業需在商業回報與文化使命間找到平衡。未來,中國電影若想延續輝煌,既需更多“哪吒”式的創作者以匠心打磨作品,亦需全產業鏈的協同進化。正如導演餃子所言:“我們不再需要證明國漫能做好,而是要思考好作品能帶觀眾走向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