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一羊”科學化飼養產業化發展,“兩條魚”健康成長助力農戶增收,“一樹一葉”讓林下經濟開啟雙贏模式……放眼雷州半島,一項項新技術正賦能熱帶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據2月16日《湛江日報》)
應該說,湛江實驗站的工作,其意義在于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傳統農業面臨的諸多難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無論是雷州山羊的舍飼化養殖,還是羅非魚疫病防控,抑或發展橡膠林下間種斑蘭葉的林下經濟模式,都展現了科技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巨大潛力。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還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成為必然選擇。不可否認,面對農業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傳統農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難以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綠色生態農產品的需求。湛江實驗站選擇科技賦能之路,正是看到了科技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通過引進和研發新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的瓶頸問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湛江實驗室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要向“新”強動能。舍飼化養殖提高養殖效率,中草藥防控保障農產品安全,林下立體種植則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些技術突破,讓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轉向“靠數據”,從“憑感覺”升級為“憑技術”,農業的“含新量”不斷提升,也推動了其“含金量”的持續增長。要以“融”促升級。從“草畜一體化”到“斑蘭葉全產業鏈”的打造,再到林下“生金”循環模式的推廣,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讓農業成功擺脫“低端鎖定”,向高附加值領域邁進,實現了產業的整體升級與價值重塑。要用“心”筑生態。報道中的“科技特派員”角色令人拍掌叫好,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把脈問診”,增強農戶的種養殖信心;成立“湛江市中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打造技術“孵化搖籃”……這一系列舉措共同營造鄉村振興的創新氛圍。看得出,是這些科研成果“接地氣”、讓農民“嘗甜頭”,科技發揮了最大效應。
下一步,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路上,我們要繼續做好融合文章,強化科技支撐,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們相信,當科技的“種子”播撒熱土,當創新的“活水”潤澤鄉野,鄉村的沃野田疇將生長出更多“共富故事”,推動我市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