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人公小馬(化名)
一個30歲的年輕上班族
因為長期不喝水
結果竟然......
這一天,小馬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忙碌,突然下腰部一陣劇痛襲來,冷汗直冒。
同事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一番檢查后,發現是一顆腎結石在輸尿管那里卡住了!
原來,小馬這些年為了趕項目,經常一整天只喝一杯水,甚至有時候直接“忘了喝”。
早前身體已經開始“報警”了:頭痛、疲勞、皮膚干燥、便秘...... 他以為只是小問題,沒想到最后竟然是腎結石找上門!
朋友們,喝水真的不是小事!
小馬的教訓告訴我們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
才能讓身體正常運轉
別等到身體“罷工”了
才追悔莫及!
而且
你知道嗎
好好喝水
能降低10多種疾病風險呢
能幫助減肥
水喝著喝著,人就瘦了~~~是許多人的夢想。
醒醒,哈哈哈,夢想真的可以照進現實~~~
有研究發現,對超重或肥胖患者實施補水干預,能讓他們瘦得更快。
研究中,補水組的肥胖參與者在每次飯前30分鐘攝入500毫升水,按一日三餐算,相當于一天喝1500毫升水。堅持12周~12個月后,相較于不補水的減肥組,補水組的體重多減了44%~100%。
控制血糖
美國《糖尿病與代謝紊亂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要在每天原有飲水量的基礎上多喝1升水,具體操作是早餐前喝250毫升、午餐前喝500毫升、晚餐前喝250毫升。
8周后,這些患者的空腹血糖比不補水的患者降低了17.6%。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適量飲水可以幫助保持血液的黏稠度,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研究表明,每天飲用足夠的水有助于維持心血管系統的正常運作,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率。
暢通腸道
缺水是便秘的誘因之一,而多喝水可促進腸蠕動,軟化糞便,使大便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預防便秘的效果。
緩解感冒癥狀
多喝水對感冒有一定緩解作用。感冒病人多有發熱、出汗癥狀,或因服解表藥而出汗,都會導致體液流失,喝水可使體內水分及時得到補充,避免虛脫。多喝水還能緩解感冒期間常感覺喉嚨干渴不適,而且還可以稀釋痰液,有利于黏稠痰液的排出。另外多喝水還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體內細菌和病毒快速排出。
沖走結石
很多尿路結石的發生都和飲水不足有關。多喝水能沖洗尿路,有利于預防結石形成以及促使尿石排出。
促進尿酸排出
多喝水能降低血液內尿酸濃度,預防尿酸結晶在關節、腎臟等區域沉積形成結石,還可以通過頻繁排尿促進尿酸排出,改善痛風和高尿酸癥狀。
建議痛風患者每天飲水量在 2 升以上。
增強幸福感
有研究發現飲水量受限制時人們的幸福感會下降,抑郁程度增加。
看吧,不用喝“快樂水”,喝水就能快樂。
減少頭痛
一項研究認為,3個月內在每天原有飲水量的基礎上多喝1.5升水,可改善47%的復發性頭痛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慢性輕度脫水可引發頭痛,但“多喝水治頭痛”的作用機制和效果目前尚不明確,需要更多研究數據來證明。
預防骨關節炎
關節一旦缺水,一方面關節軟骨因無關節液的潤滑處于過度磨損狀態,另一方面,關節因缺乏水分,流經關節的酸性物質和毒素無法及時清除掉,關節就會發炎、疼痛甚至因結構變性而變形、壞死。
你真的會喝水嗎?
雖然水大家每天都喝,但很多人不是真的會喝水
每日飲水量
基礎推薦
成年人:每天約 1.5~2.5升(根據體重、活動量、氣候調整)。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輕體力勞動者男性約 1700毫升,女性 1500毫升。
靈活調整
運動量大、高溫或干燥環境時需增加水量。
孕婦、哺乳期女性、運動員需額外補水。
腎病、心衰患者需遵醫囑控制飲水量。
科學飲水時間表
1. 早晨空腹
起床后喝 1杯溫水(約200-300毫升),補充夜間水分流失,促進代謝。
2. 三餐前半小時
喝 100~200毫升,幫助消化,避免餐中大量飲水沖淡胃酸。
3. 兩餐之間
每隔 1~2小時 補充少量水分(每次約100~200毫升)。
4. 運動前后
運動前30分鐘喝 200~300毫升,運動中每15分鐘補50~100毫升,運動后分次補水。
5. 睡前1~2小時
少量飲水(約100毫升),避免夜間血液黏稠,但需防頻繁起夜。
水溫與水質選擇
最佳水溫
35~40℃溫水:接近體溫,減少對胃腸刺激,促進吸收。
避免長期飲用過燙水(>65℃可能損傷食管黏膜)。
水質建議
白開水、礦泉水、純凈水都可以,盡量不喝含糖飲料,可適量喝咖啡和淡茶。
長時間運動可選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
喝水禁忌與誤區
1. 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口渴時身體已缺水約 2%,長期如此可能增加結石、便秘風險。
2. 避免一次喝太多
小口慢飲,每次不超過100~150毫升,避免短時間大量飲水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臟、腎臟負擔。
3. 警惕“水中毒”
短時間超大量飲水(如>4升)可能導致低鈉血癥,引發頭暈、抽搐。
好好喝水
大家都學會了么?
最后再送大家幾個小技巧提升喝水效果
設置提醒:用手機或水壺刻度標記提醒自己定時喝水。
加天然風味:檸檬片、薄荷葉增加口感,減少對含糖飲料依賴。
觀察尿液顏色:淺黃色為理想狀態,深黃或尿少提示需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