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年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最早自明嘉靖三十六年《廣東通志》就記載了雷州府跳儺舞鬧元宵的場景。
年例文化以祭祀文化為核心,由南遷帶來的多元文化與土著文化交融,不斷發展演化而來。其主要活動包括祭祀儀式、巡游活動、文化表演、盛宴待客等。年例的時間大體從正月初二起至清明節,其中正月十五、十六日是高峰,也有“翻秋年例”,天數一般為一天,也有兩三天的。
湛江的年例文化呈現多樣性。各地年例日不同,與所奉神的誕辰等有關;文化圖騰各異,如廉江安鋪多舞龍舞獅,雷州松竹多舞儺,東海島舞人龍等;供奉神不同,如吳川梅菉頭祖廟供94尊神像;巡游方式有陸上、海上、空中巡游(飄色)等等。
年例是粵西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保留和傳承了古老的民俗元素和文化內涵。年例期間,外出的游子會返鄉,親友往來,增進了家族成員及親友之間的感情,增強了家族和村落的凝聚力。
霞山:
調羅村打丁炮
“吊燈炮”是霞山區調羅村的傳統民俗,丁炮由村民手工編制,先用竹子編出竹籠造型,再把花炮編織上去,每年正月初十和十一、正月二十七,到了晚上預定時間,在調羅村刺使陳公祠前進行燃放,現場煙花滿天綻放,爆竹聲震耳欲聾,場面非常震撼。
燃放后大家會搶竹條、搶炮頭,搶到炮頭寓意著添丁發財,承載著村民對家族興旺的美好期盼。
吳川振文:
三江大巡游
吳川三江村年例大巡游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由三江村委會聯合周邊22條村莊共同參與,有醒獅表演、貔貅表演、八音演奏及游神等活動,參加年例巡游人員及觀看的民眾達兩三萬人之多,場面十分震撼,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民俗活動。
吳川吳陽:
霞街擺盅
吳川吳陽鎮霞街是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的故里,其年例巡游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擺盅”,就是在游神經過的路邊巷邊,支上供桌擺上貢品。霞街擺盅的貢品種類豐富,有雞、豬肉、魚、水果、糕點糖果、酒水茶飲、香燭、鮮花或塑料花,甚至還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這些貢品以不同形式的組合搭配,組成不同的造型,用以向神靈表達敬意和美好祝愿,富有創意和美感。
麻章:
東岸村關公磨刀
傳說古時,南海惡龍作怪,關羽受張天師之派降服了妖魔,后為防止惡龍再作祟,關羽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都會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為紀念這一天,麻章區太平鎮東岸村村民把這一天定為年例。
村民們會在這一天聚集到三帝廟、文化廣場等場所,擺上祭品、“金豬”,向關公像虔誠祭拜,表達對關公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時舉行“關公磨刀”儀式:身著古裝的“關公”揮舞著數米長、幾十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然后把刀架在特制的磨刀石上,來回磨三遍。寓意驅除惡魔,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東岸村還是少有的一年兩個年例的村莊,另一個年例在正月十五元宵節。
坡頭麻斜:
羅侯王廟廟會
每年正月十五日,麻斜群眾舉行盛大的羅侯王廟廟會,周邊多條村莊參與游神,當晚設壇敬告神靈后,即進行海上巡游,包括出海祈禱、煙花贊禮、犟轎抖神、下海洗身等程式,巡游期間鑼鼓喧天,儀式莊重而又特別,常常徹夜巡游至第二日凌晨才回廟。
徐聞龍塘:
赤坎仔海邊巡游
每年農歷正月十四,徐聞縣龍塘鎮赤坎仔村海邊沙灘上,村民們在海邊進行民俗巡游,表演醒獅等,以此祈求風調雨順、漁業豐收和家人平安。
雷州松竹:
仙排“走清將”
雷州市松竹鎮仙排村“走清將”儺舞是國家級非遺湛江儺舞的代表之一,每年正月二十七凌晨開始,“雷首”和“五雷官將”戴上面具,穿上五彩衣,在鑼鼓的引路下,挨家挨戶進行儺舞表演,游儺驅疫,賜福納祥。游儺直至深夜,最后“押災”,游儺人員在村外河邊焚燒紙錢、燃放鞭炮,并將紙船點燃燒毀,預示著將厄運和災難隨河水帶走。
雷州客路:
水美村炸老爺
水美村炸老爺是雷州市水美村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傳說很久以前,水美村鬧瘟疫,村民為驅邪避災請來了神公,用鞭炮炸響驅趕邪祟,后來這一習俗就延續了下來。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下午,有年青人赤腳踏火,抬著神像繞著神廟奔跑穿梭,人們紛紛把點燃的鞭炮扔向神像,鞭炮聲震耳欲聾,整個村子沉浸在熱鬧的氛圍里。村民們祈愿鞭炮聲能驅邪避災,帶來新一年的好運。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