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組團出游”雷州灣。 記者歐陽澤攝
據《湛江日報》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華白海豚又出圈。在廣東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誠摯地邀請大家到大灣區、到廣東來旅游、觀賽,到珠江口、雷州灣等地,看看白海豚。
這群海洋精靈再度引起關注,讓人們自然想起正如日報述評所提及的“湛江三寶”:“國寶”紅樹林、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以及“嬋寶”奧運冠軍全紅嬋。
在南海之濱的湛江,“國寶”紅樹林的盤虬根系在咸淡水交匯處編織著生命的網絡,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的背鰭劃開碧波蕩漾的海面,奧運冠軍全紅嬋“嬋寶”以“水花消失術”驚艷世界。這三個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實則是共同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啟示錄,解碼這座濱海之城倔強精神內核的密鑰。
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庇護著中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這些生長于潮間帶的“海岸衛士”,用氣生根編織成天然的生態屏障,年復一年地抵御著臺風的侵襲。紅樹林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強大的生態修復能力,每公頃紅樹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231噸,凈化氮磷污染物400公斤,成為地球生態系統的“天然透析機”。在這片綠色的海洋中,招潮蟹與彈涂魚在灘涂上演繹著生命的律動,勺嘴鷸等珍稀候鳥在此停駐補給。紅樹林生態系統展現的不僅是物種多樣性,更構建了一個能量與物質循環的完美閉環。當退潮時分,裸露的根系間堆積的腐殖質滋養著浮游生物,這些微小生命又成為魚蝦的餌料,最終通過食物鏈反哺整個生態系統。毋容否認,當潮水覆蓋紅樹林,還痛心看到一些白花花的小魚浮在紅樹林海面上,也聽到漁民打一天魚不夠成本的嘆息,海洋生態受到破壞,海洋資源枯竭是不爭的事實。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任重道遠,還要花大力氣去保護。
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成為海洋文明的生態試紙。中華白海豚種群,猶如海洋生態的“活體監測儀”。這種被漁民稱為“媽祖魚”的海洋精靈,其種群數量直接反映著近海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研究表明,湛江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在300頭左右,這得益于近年來實施的伏季休漁制度和海洋牧場建設。雷州半島的漁港文化中,白海豚始終占據著特殊地位。老漁民口耳相傳的航海禁忌中,傷害白海豚被視為觸怒“海神”的行為。這種樸素的生態智慧,與現代海洋保護理念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當科考船追蹤白海豚遷徙路線時,GPS定位系統繪制的軌跡,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驚人重合。毋容否認,孩提時代夏天在海邊時,沙灘不遠處不時就可以看到中華白海豚在海里起舞。湛江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只穩定在300頭左右,保護中華白海豚的任務還很重。
“嬋寶”全紅嬋現象成為奮斗美學的時代注腳。東京奧運會上的207C動作,讓全紅嬋的名字與湛江緊密相連。這個從湛江邁合村走出的農家女孩,在跳水池中創造的完美拋物線,暗合了紅樹林種子隨潮水傳播的生命軌跡。體校教練在鄉鎮小學的選拔,像極了紅樹林胎生苗尋找扎根之地的過程,需要機遇更需要頑強的生命力,當她在空中完成“三周半”轉體時,仿佛看見紅樹林幼苗在浪潮中倔強挺立的姿態。數字化訓練設備的引入、運動科學的深度介入,全紅嬋的成長軌跡折射出基層體育培養體系的系統化。她的成功不僅是個人奮斗的勝利,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在文體領域的生動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全紅嬋的家鄉邁合村重新合理規劃,打造出省典型村的標桿,激活旅游密碼,點燃“鮮美湛江”品牌,催生更多“旅游流量”,為鄉村振興賦能。毋容否認,在一些鄉村場上找不到學生運動身影,平民化的運動場所和設備配置還要不斷加強。
在生態文明與人文精神交織的維度上,“湛江三寶”構成了立體的城市意象譜系。“國寶”紅樹林展示著生態系統的韌性,海上“國寶”白海豚見證著人與海洋的共生智慧,“嬋寶”全紅嬋詮釋著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這三重意象譜系共同勾勒出湛江的城市品格——既有紅樹林般扎實的根基,又具白海豚似的靈動氣質,更蘊含“全紅嬋式”的突破力量。當湛江這座濱海新城的天際線不斷刷新高度,這些深入城市肌理的生命符號,始終在訴說著可持續發展的深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