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現場,一句熱忱邀約——“歡迎大家到大灣區、到廣東來旅游觀賽,到珠江口、雷州灣等地看看白海豚,感受廣東日新月異的精彩變化,感受大灣區的獨特魅力”,瞬間勾起湛江人一年前的深刻記憶……
2024年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會上,“希望媒體朋友多到湛江濱海旅游,觀賞棲息在這里的中華白海豚生態奇觀,親身體驗海洋生態保護的生動成果”的一番盛情邀約,令湛江人深感振奮、無比自豪!
連續兩年的“中華白海豚之約”,“約”的是一幕“生態奇觀”——在湛藍無垠的雷州灣上,一群粉白色精靈歡快躍動、自在嬉戲。它們時而破浪而出,時而追逐游弋,將波光粼粼的海面點綴成流動的畫卷。這不是童話場景,而是深深烙印在湛江人心中、被親切稱為“白牛翻海”的真實日常。
從“偶遇”到“刷屏”:白海豚頻現折射生態蝶變
2006年,南三島近岸海域首次記錄到十余頭中華白海豚的身影,彼時人們還將其視為“偶然”。如今,雷州灣已成為中華白海豚在全球的第二大種群棲息地,監測數據顯示,該區域白海豚數量穩定在近千頭,且以“青壯年”為主,呈現健康繁衍態勢。
這一轉變,在社交媒體上被持續放大:2021年海事執法人員拍攝的中華白海豚視頻獲網友點贊;2022年人民日報微博《好運來!廣東雷州灣現30只中華白海豚》閱讀量破6000萬;2024年央視關于第十一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專題報道更將“湛江白海豚”推向國際視野。雷州灣的中華白海豚,很快就成了網友的“團寵”。網友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接好運”、轉發許愿,一句“看到就代表有好運了”廣為流傳。而這“好運”背后,是湛江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執著守護。
白海豚的頻繁“出圈”,本質是海洋生態修復的可視化成績單。作為對水質高度敏感的指示物種,它們的棲息軌跡與湛江灣水質改善曲線完美契合。廣東現有6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是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地之一,也是全國中華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湛江市雷州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便是其中之一。當地巧用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為“海上大熊貓”構筑起安全的生活環境。在同一片海域,數百年來,湛江人始終守護著“白鯃”(雷州話對白海豚的稱呼,鯃音同“蜈”,亦稱“白牛”)。“白牛翻海”的壯觀場景,成為無數湛江人童年記憶中難以磨滅的美好片段。
如今,共赴“中華白海豚之約”,“約”的不僅是一場“生態奇觀”,更是沉浸式感受綠美廣東、鮮美湛江生態建設成果,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實踐。
從“生態符號”到“城市IP”:白海豚出圈重塑湛江形象
在湛江文旅版圖中,雷州灣白海豚早已超越單純的自然景觀,華麗變身為城市的品牌IP。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再度以“到珠江口、雷州灣等地看看白海豚”為邀約,向世界遞出一張耀眼的生態名片。在今年1月的廣東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梁思橋向湛江日報記者介紹道,湛江有著獨特魅力,至少有三寶:“國寶”紅樹林、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以及“嬋寶”奧運冠軍全紅嬋。“湛江三寶”,無疑是湛江文旅資源中最為璀璨的三顆明珠,共同構建起“生態+人文+體育”的多元立體文旅矩陣。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的IP價值被深度挖掘。文創產品開發如火如荼,從“粉紅海豚”主題盲盒到生態研學課程,從白海豚造型的城市雕塑到沉浸式光影秀,各類不同造型的白海豚“代言人”隨處可見。社交媒體上,“湛江白海豚接好運”等話題持續引來關注,來湛游客自發拍攝的“海豚躍動”短視頻,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湛江文旅“宣傳片”。如今,共赴“中華白海豚之約”,已成為湛江吸引游客、圈粉無數的一張嶄新王牌。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1月將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其吉祥物正是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設計而來——白色海豚與粉紅色海豚分別命名為“喜洋洋”與“樂融融”。中華白海豚成為全運會吉祥物,是湛江的驕傲。全運會作為備受矚目的大型體育活動,擁有廣泛的關注度,白海豚以吉祥物的身份出現,不僅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具象化表達。白海豚身上也有著諸多與之契合的特質。白海豚在大海中暢游,它們展現出的敏捷、靈動以及不畏風浪的特質,恰似運動員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湛江籍奧運冠軍全紅嬋就曾為家鄉的中華白海豚“打Call”——“這里的大海中,有一位比我還厲害的‘水中健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借白海豚站上體育盛會C位的東風,雷州灣中華白海豚這張“生態名片”,必將愈發廣為人知。
從“世代守護”到“全國首創”:構建白海豚保護“湛江模式”
近千頭中華白海豚“定居”雷州灣,種群穩定壯大且“青壯年當家”——“中華白海豚之約”的背后,是湛江這座“紅樹林之城”全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改善的鮮活成果。
自古以來,雷州半島的漁民便與這些海上精靈結下深厚緣分,有著一份跨越千年的“中華白海豚之約”。從唐朝開始,就有關于白海豚的記載。一些落水的漁民,被白海豚救過,所以一直以來白海豚都有“美人魚”“媽祖魚”的稱號。在雷州半島這片海域,漁民世代遵循“不捕撈、不傷害”的祖訓,而白海豚也時常跟在漁船邊上,正因如此,漁民深信白海豚會帶來好運。明代楊慎在《異魚圖贊箋》卷一中寫道:“漁書江屯土名‘白鯃’,身大而長白色,出入波浪中,見則有風”。如今,雷州方言中仍保留著“白鯃”這一特殊稱謂,漁民出海時會主動避讓白海豚群,甚至會將捕獲的小魚投喂給這些可愛的“海上精靈”。這種傳承千年的共生智慧,為現代生態保護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2024年8月29日,全國首個中華白海豚保護協會在湛江成立。協會自成立之初,就設人大代表聯絡站,探索“協會+聯絡站”的中華白海豚保護新模式。這一創新機制將科研監測、政策建議、公眾教育有機融合,形成“發現問題—研究對策—推動立法”的閉環,不僅能促進中華白海豚保護合力的形成,還為相關產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如探索“紅樹林+白海豚”生態旅游等,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在這片湛藍的雷州灣上,望著“白牛翻海”的生態奇觀,我們所見證的,絕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存續與繁衍,更是一座城市發展理念的深刻蝶變。從往昔單純依賴海洋資源“因海而興”,到如今主動擁抱“與海共生”,湛江以中華白海豚為紐帶,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我們誠摯邀請您共赴“中華白海豚之約”,一同見證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浪漫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