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湛江日報》報道湛江市人大代表林森提岀推動科普教育,呵護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她希望能夠盡自己的一份貢獻帶領青少年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點燃孩子的科學夢想。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對大自然和事物有好奇心,這是孩子們天生的本性,也是孩子學習的源泉和動力。培養、激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老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經常有小朋友提問:地球是圓的嗎?海水看上去是蔚藍色的,為什么裝到礦泉水瓶就和純凈的自來水一樣?為什么雞會下蛋,鳥兒能在空中飛翔?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是孩子們好奇心的體現。好奇心是孩子們最強烈的心理活動,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起點,是他們熱衷于認識世界的表現。好奇心會讓一個孩子成長空間更寬闊,未來也會充滿更多可能。對孩子的好奇心,我們要認真加以呵護,與他們一同分享“突發奇想”“奇思怪想”的美妙與快樂,多給他們以信任和鼓勵。
好奇心是推動青少年主動學習、探求知識的內在驅動力。青少年是科技創新的后備力量,在未來激烈競爭中,需要青少年發揚大膽探索精神和超群的想象力去創新創造、解決問題。培養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引導更多孩子熱愛科學,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精心打造一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這是一項充滿希望的育人工程。
培養和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為他們營造好問求知、探求未知的良好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勵孩子對身邊每件事都問一個為什么,并積極去做嘗試,鼓勵孩子們每一個好奇行為。要培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培養孩子養成動腦想問題的好習慣,加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學校老師要注重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望,多做啟發孩子們好奇心的游戲活動,大力表揚孩子們的好奇心;社會科研機構,要通過開放日或夏令營等形式,讓孩子們融入科學環境氛圍中,不斷為孩子們解疑釋惑,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向往,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在科學成才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穩。
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熱愛科學、熱愛讀書、熱愛創新創造,增強探素科學的體驗性、主動性,讓他們自己多動腦筋去思考,去搞小發明,激發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孩子發揮出最大潛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成為未來勇于發明創造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