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廣東海洋大學,與會者正在觀賞硇洲族大黃魚。
近日,在位于我市東海島的廣東海洋大學硇洲族大黃魚繁育基地,首批人工繁育的魚苗完成測產驗收,拼上了中國大黃魚種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
硇洲族大黃魚、章紅魚、南美白對蝦、馬氏珠母貝、扇貝、生蠔……在4月8日舉辦的廣東海洋大學海水種業科技成果發布會上,一項項創新應用,刷新我國大黃魚種質資源開發與湛江深遠海良種養殖技術的新紀錄。
魚蝦貝“海水種子”成果發布
專家詮釋“實驗室到產業化”
發布會上,廣東海大以視頻、展板、宣傳頁及實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海水種業領域的系列成果。
近年來,廣東海大通過設立“揭榜掛帥”項目,遴選優秀科研團隊,推進校地企合作,在強化水產良種選育、開發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推動苗種繁育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科研團隊突破了硇洲族大黃魚、章紅魚規模化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為發展特色海水魚產業提供新方案;打破種業“卡脖子”困境,攻克種質退化技術難題,培育出南美白對蝦“興海1號”、扇貝“橙黃1號”、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等國審新品種,并實現生蠔中遠海規模化養殖,扎實推動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我們要讓‘海中白金、黃金’更好、更快地游出實驗室、游向產業深海。”廣東海大黨委書記楊洲表示,將持續推進硇洲族大黃魚、章紅魚的新品種培育,營養飼料與病害防治,保活保鮮與精深加工,智能化養殖裝備,海上牧場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等全產業鏈技術攻關。
在發布會的校企科技成果轉化簽約環節。廣東海洋大學6個海水品種(硇洲族大黃魚、章紅魚、南美白對蝦、扇貝、馬氏珠母貝、生蠔)科研團隊代表學校分別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圍繞水產種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開展深入合作。通過共建研發平臺和技術攻關團隊,整合高校科研資源與企業的市場優勢,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在“育種專家面對面”環節,廣東海大科研團隊的專家,圍繞海水魚類、貝類良種選育技術突破,應用推廣情況、產業前景以及產學研用協作等話題展開深度探討,讓參會者直觀感受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育種創新鏈條。
硇洲族大黃魚研究中心揭牌
首批養殖魚明年將端上餐桌
發布會上,“廣東海洋大學硇洲族大黃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將推動大黃魚深遠海養殖技術創新。
中國近海大黃魚分為岱衢族、閩—粵東族和硇洲族三個種群,前兩大種群均已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硇洲族大黃魚作為粵西優勢漁業資源,遺傳多樣性豐富,耐高溫能力強,是具備重要開發價值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但其因長期棲息深海,馴化難度極大,人工養殖一直是業界難題。
2023年,廣東海大將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作為學校的“揭榜掛帥”重點項目。科研團隊突破重重難關,解決了采捕野生硇洲族大黃魚“離水易死”的難題,攻克了活體長途儲運“易應激”問題,構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親魚綜合馴化技術體系,馴化成活率達59%。團隊還開發了野生親魚工廠化室內強化培育技術,突破了野生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構建了硇洲族大黃魚規模化苗種培育技術體系,目前已培育出苗種和仔魚超100萬尾。
2025年3月31日,廣東海大首批人工繁育的魚苗完成測產驗收。不但填補了技術空白,還對推動廣東省硇洲族大黃魚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打造新的百億級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
硇洲族大黃魚研究中心將深化“育繁推”一體化研究,推動大黃魚從實驗室“游”向產業端。預估明年此時,首批人工養殖的硇洲族大黃魚將端上餐桌。
政產學研同頻向“芯”發力
助力打造“海上新湛江”
作為首批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湛江海水種業資源優、起步早、積淀厚。目前全市建立水產種苗場480家,其中國家級良種場2家、省級良種場17家。
為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黃魚的人工繁育,湛江分別組織了湛江灣實驗室、廣東海洋大學、中山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廣東海威農業集團,廣東恒興集團等科研和企事業單位進行科技攻關,成功突破了基因測序、野生親魚捕獲馴養、規模化培苗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海洋種業既要有“智”,更要有“質”。湛江聚智聚力海水種業創新攻關,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一尾優苗興碧海,萬帆競發煥新輝。湛江堅持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高校院所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集中優勢資源,聚力培優海水種業龍頭,加力鍛造提升鏈條,全力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海水種業產業體系。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