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黎湛鐵路將迎來正式通車70周年重要時刻。我們以歲月為紙,以鐵軌為筆,從黎湛鐵路說開去,共同探尋湛江鐵路蓬勃發展背后的時代密碼。(4月18日《湛江日報》)
4月18日,湛江日報“典湛”專欄再出新篇,以黎湛鐵路將迎來正式通車70周年重要時刻為切入口,回顧了從黎湛鐵路到“五龍入湛”的湛江鐵路發展進程,為讀者徐徐鋪展了一幅氣勢宏大的“鐵軌縱橫紅土地”畫卷。鐵軌延伸處,是遠方,更是希望。
從人力肩挑背扛建成新中國首條高速度優質鐵路干線,到“五龍入湛”構建現代化高鐵網絡,湛江鐵路70年的發展軌跡,不僅是一部交通建設的進化史,更是一座城市與時代同頻共振、逐夢前行的奮斗縮影。
70年前,黎湛鐵路的建設肩負著打破封鎖、連通陸海、鞏固國防的重要使命。鐵道兵與十萬民工并肩作戰,以“多快好省”的奇跡,用不到9個月時間建成鐵路,創造全國人力鋪軌最高紀錄。黎湛鐵路的建成通車,不僅打通了大西南出海通道,更以“鐵海聯運”模式,讓湛江迅速崛起為重要的物資運輸樞紐。70年來,黎湛鐵路的不斷改造升級,始終踏準時代脈搏、緊扣發展需求,彰顯著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進入“高鐵時代”,湛江實現了從普速到高速、從單一線路到中心樞紐的跨越。2018年深湛鐵路江湛段通車,結束了粵西無高鐵的歷史;2025年底,廣湛高鐵將以350公里的設計時速,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與粵西地區,形成1.5小時交通圈,極大縮短時空距離;合湛、湛海等高鐵項目喜訊頻傳,更是讓“五龍入湛”的美好藍圖逐步照進現實。高鐵的開通,不僅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更推動湛江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聯通海南自貿港、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湛江鐵路70年的發展歷程中,鐵軌延伸之處不僅是交通線路的拓展,更是精神力量的傳承與升華。從黎湛鐵路建設時的肩挑背扛,到今天“五龍入湛”的科技攻堅,每一段鐵軌都鐫刻著鐵路建設者的精神密碼,這些精神跨越時空,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國家進步的強大動力,成為這片紅土地上的精神寶藏。
搶建黎湛鐵路,是“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精神的生動詮釋。1954年,鐵道兵與十萬民工以“戰斗姿態”投身鐵路建設。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就用雙手打眼放炮;面對復雜地形,就以天為幕、地為席,日夜兼程。在定測工作中,技術人員背著沉重儀器,每20米釘下一根中心樁,用腳步丈量土地;施工時,建設者與頑石斗爭,雙手磨出老繭卻毫不退縮。正是憑借這種“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他們創造了不到9個月建成鐵路、刷新全國人力鋪軌紀錄的奇跡,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隨著時代發展,鐵路建設精神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從黎湛鐵路的人力施工到如今廣湛高鐵的機械化、數字化建設,從單一線路到“五龍入湛”的網絡縱橫,背后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精神的給力支撐。這種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創新,更反映在管理模式、運營服務等方方面面。從人工調度到智能管控,從紙質車票到電子客票,鐵路建設與運營的每一次變革,都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創新實踐。正是這種不忘初心、守正創新的精神,讓湛江鐵路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跨越。
從黎湛鐵路的肩挑背扛、迎難而上,到“五龍入湛”的科技創新、使命擔當,湛江鐵路建設背后的精神力量一脈相承、不斷豐富。這種精神,不僅是續寫“軌道上的湛江”傳奇的內在動力,更是激勵湛江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寶貴財富。
鐵軌延伸處,湛江向未來!
當“五龍入湛”的“施工圖”逐漸變成“實景畫”,湛江必將憑借鐵軌動脈迸發出的精神力量,在加快打造“六個湛江”、推動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中書寫更加壯麗的篇章,馬力全開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