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廣東海洋大學第22屆“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宣傳活動在湖光校區學生活動中心舉行。(5月27日《湛江日報》)
在5月25日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這一特殊節點,廣東海洋大學第22屆“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宣傳活動舉行,5000余名師生踴躍參與,共同聚焦心靈健康。次日,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攜手湛江第一中學開展急救知識進校園公益活動,為師生送上寶貴的生命急救課程。這兩場活動,看似分別聚焦“心靈健康”與“生命安全”,實則共同指向青少年成長的同一問題——身心健康。
兩場活動的共通之處,首先在于對“完整育人”的踐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情緒調色盤”“心理情景劇”等柔性方式,引導學生探索內心世界,學會與壓力和解、與情緒共處,本質上是在構建精神層面的“免疫系統”;而急救技能培訓以“心肺復蘇實操”“海姆立克法演示”等硬核干貨,教會學生在危機面前保持冷靜、科學處置,實則是在打造技能層面的“安全屏障”。二者雖分別作用于“心理韌性”與“急救能力”,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兩場活動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區別于傳統知識教育的“灌輸”方式。心理健康游園會將抽象的情緒管理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游戲體驗,讓學生在“拼貼詩創作”中釋放壓力,在“永生花團扇”制作中專注當下,實現心理治愈與生活美學的融合。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心理健康知識不再枯燥,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內化。而急救課程則將專業醫學知識拆解為“判斷意識—呼叫救援—胸外按壓”的標準化流程,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的實操訓練,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將技能內化為肌肉記憶。相較于單純的理論講解,實踐操作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急救知識,在遇到緊急情況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這種“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真正體現了“教育即生活”的本質,讓成長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延伸到真實的生命體驗中。
兩場活動提醒我們:知識是成長的基礎,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青少年需要在心靈層面學會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關愛自我,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實踐層面掌握生存技能、提升應對能力,能夠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和他人。只有將“心靈成長”與“生存技能”并重,讓青少年在“知愛己”與“能救人”的雙重滋養中成長,才能培育出既有溫暖靈魂又具實操能力的時代新人,使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既能抵御風雨,又能傳遞溫暖,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