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雷州灣的中華白海豚首次“游”進聯合國海洋大會,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湛江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30年全省第一,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并網規模排名全省第一……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也是湛江的突出優勢。擁有2.1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綿長的海岸線、134個大小島嶼,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城海相融的城市格局,湛江發展海洋經濟潛力無限。近年來,我市堅持陸海統籌,全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2025年海洋經濟城市競爭力綜合評價排名全國第19、全省第3。
拓海而行、向海而強。我市將全力打造“海上新湛江”,為廣東全面建設海洋強省貢獻湛江力量。
海上牧場“恒燚1號”。記者歐陽澤 攝
耕海牧漁 打造國家海上糧倉
最大養殖吃水20米,養殖水體相當于32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能在全海域漂浮游弋并進行深海養殖——今年3月28日,全球首艘漂浮式動力定位全域化網箱型工船“湛江灣1號”成功下水。
這艘以湛江命名、承載著8萬立方米養殖水體、具備年產2000噸名貴魚類產能的“海上智慧漁場”建成,標志著我國深遠海工業化養殖正式邁入智能化新時代。
湛江海洋漁業正實現從傳統養殖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深刻轉變。近年來,“海威1號”“海威2號”“恒燚1號”“湛農1號”“湛江灣1號”等養殖平臺相繼下水,藍水海工裝備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深海養殖網箱占全省54%,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30年全省第一。
今年年初,湛江灣實驗室聯合多家單位推進硇洲族大黃魚本土化人工繁殖取得突破,順利通過了階段性現場測產驗收,為早日實現硇洲族大黃魚養殖產業化和走向深遠海養殖打下基礎。
依托廣東海洋大學、湛江灣實驗室等高校院所,我市聚焦種業攻堅,國家級水產良種場數量占全省33%,水產種苗產量居全省前列。同時,我市不斷培育壯大水產預制菜產業,2024年全市預制菜產值102億元、增長14.6%。
港產城融合 打造藍色經濟引擎
湛江正以澎湃動能,走出一條以港興海、產業興城之路。
6月19日,位于遂溪縣白坭坡工業園的全聯集采冷鏈物流園竣工投產,15萬噸級全溫區智能冷庫群,通過智能冷鏈管理系統,物聯網與AI算法實現出入庫效率提升300%,可視化溫控平臺全程記錄溫濕度數據,為食品安全筑起數字化防線。
我市高標準建設大型產業集聚區、臨港經濟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今年1-5月臨港經濟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9.7%。深化與海南相向而行,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湛江聚力提升現代化集疏運能力,2024年湛江港貨物吞吐量2.75億噸。
做大做強臨港產業集群。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年底建成,烏石油田群開發項目投產,寶鋼湛江鋼鐵零碳高等級薄鋼板工廠、中科煉化2#EVA等項目有序推進,全市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并網規模排名全省第一,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59%。
做足海的文章。我市堅持布局發展海洋新材料、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等新興產業。實施海洋重大研發計劃,支持廣東海洋大學等在湛高校院所開展科技攻關,組建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學科交叉研發集群。支持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聚焦水海產品、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推動海洋產業向創新鏈價值鏈高端延伸。
文旅融合 打造濱海旅游目的地
到湛江看中華白海豚,正成為這座濱海城市的文旅新名片。
近年來,我市深挖生態旅游特色資源,徐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項目完成建設,中華白海豚主題紀錄片在2025年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展映并獲廣泛贊譽。
今年“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76.83%、81%。近悅遠來、流連忘返的“鮮美湛江”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看海、親海、樂海,我市大力發展“鮮美湛江”和“水上運動”文旅業態。持續擦亮濱海旅游名片,湛江灣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建成投用,湛江文化中心即將開放,海上實景演藝《軍港之夜》成為文旅新IP;加快打造“體育產業之城”,系統規劃建設“五島一灣”濱海戶外運動目的地,水上運動嘉年華、“紅樹林之城”馬拉松等燃動港城。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