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畢業生還在為“就業難”而焦慮時,湛江職業院校的學生卻上演著“逆襲”劇情。(6月26日《湛江日報》)
近年來,隨著科技飛速迭代和產業需求不斷演變,傳統職業教育模式暴露出教學內容滯后、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個性化學習難以落實等問題。但在湛江,一眾職業院校卻合力交出“學生上演‘逆襲’劇情”“多所院校學生就業率超90%”的成績單。
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是湛江職業教育“教學跟著產業走、技能圍著市場轉”的創新實踐。具體來說,是形成了三大育才機制。
其一,是動態化專業調適機制。“教學跟著產業走”,是湛江職業學校成功的基石。據報道,湛江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匹配度達85%”。特別是湛江市技師學院依據湛江“四綠一藍”產業布局,開設45個專業,幾乎覆蓋當地所有支柱產業。當湛江鋼鐵、巴斯夫等重大項目落地,該校迅速調研企業需求,將傳統機械專業升級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復合方向。這種動態調整專業的機制,確保了教育與產業同頻共振。
其二,是沉浸式產教融合機制。報道中一再提到“教室即車間”,其背后正是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訂單式培養”成為核心模式:雙林生物制藥訂單班引入企業工程師開設“生產線案例課”,學生分析真實生產故障;湛江德利車輛部件訂單班實行“共同招生、共議課程、共組師資”的協同培養,學生在校學理論、企業跟崗實操。“技能圍著市場轉”,讓學生在真實工作場景中錘煉技能,實現從校園到職場、從課室到工位的無縫銜接。
其三,是競技化技能提升機制。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助力學生技能成才,是湛江職業院校摸索出的一套成功模式。過去,受限于職業教育專科層次培養的“天花板”,很多學生和家長“望而卻步”,這也造成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吸納更多綜合素養更高的學生,學校難以開設更高層次的課程,從而難以突破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如今,“3+4”中本貫通試點、以競賽激發潛能等方法,都為職教注入了新活力。
辦更好的職業教育,湛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湛江發展進入黃金機遇期,職業教育也必須圍繞產業結構升級而“轉”,隨著市場需求轉變而“動”,緊跟社會發展需要而“變”,培養更多能支撐起湛江高質量發展的優質技能人才。我們應該建立由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參與的“產業趨勢研判委員會”,適度提前依據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專業布局職業教育,變“適應需求”為“引領需求”。同時,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職校學生個性化學習定制,針對薄弱環節推薦基礎微課、立足優勢領域提供強化項目、依據興趣標簽推送跨界技能包,促進因材施教。另外,還可以聯合企業開發涵蓋崗位核心技能的“湛江產業認證標準”,使學生畢業時同步獲得學歷證書與行業技能認證,提升就業議價能力。
期待湛江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促進學生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更多年輕人上演“逆襲”戲碼創造條件,也為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