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之際,一首鏗鏘有力的原創歌曲《勞動號子》震撼發布,將人們的思緒拉回1958年的夏天——湛江30萬勞動大軍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用血肉之軀筑就雷州青年運河,徹底改寫了雷州半島“十年九旱”的歷史。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寫實的歌詞,再現了那段戰天斗地的歲月,為“百千萬工程”注入精神動力。
雷州青年運河的建設場景。(資料照片翻拍) 記者李忠 通訊員李家山 攝
“赤地千里”變“萬畝良田”
“開工啦!劈山鑿石引水來……”《勞動號子》開篇即以高亢的勞動吶喊。
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正式作出《關于興建雷州青年運河的決定》,飽受干旱折磨的湛江人民向大自然宣戰。斬斷九洲江,建水庫、鑿運河,雷州青年運河工程包括建設鶴地水庫和運河工程兩部分。擬計劃建設蓄水量19.6億立方米的鶴地水庫,開鑿112公里的青年運河。
因攔截九洲江筑壩建水庫在鶴地村,故叫鶴地水庫;運河工程艱巨,重任交由青年一代擔負完成,故命名為青年運河。1958年6月動工,1959年8月完成,湛江人民創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跡,雷州半島結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
鶴地水庫保障了湛江近400萬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為湛江人飲水的“大水缸”,創造了“攔截九洲江、灌溉萬畝田”的奇跡。
歌曲中“要為人民修一座飲水的天橋”的誓言,正是當年建設者“自帶工具、自備口糧”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照。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現場。(資料圖)記者張鋒鋒 通訊員粵西供水 供圖
精神代代相傳
雷州青年運河建成60年后,湛江再迎“水文章”新篇章——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面啟動,將徹底解決雷州半島千年干旱,惠及湛江、茂名、陽江、云浮四市1800萬人。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廣東省歷史上引水流量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建設條件最復雜、總投資最高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其中,湛江分干線長168.85公里。
湛江市以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湛江市鑒江引水工程、雷州青年運河為“縱”,以鑒江、九洲江、遂溪河、南渡河、龍門河、大水橋河等干流為“橫”,“三縱六橫”交織的全市水網骨干網絡正逐步形成。
歌曲以“敢叫日月換新天,氣吞山河換新顏”的副歌,串聯起兩代水利人的精神傳承。如今,湛江已構建“三縱六橫”水網骨架,昔日的“苦旱之地”正蝶變為“生態水城”。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現場。(資料圖)記者張鋒鋒 通訊員粵西供水 供圖
勞動號子激蕩新時代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當下,《勞動號子》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全市上下正以坐不住的責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等不起的緊迫感,不斷開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雷州青年運河的建成代表著雷州半島人民的不懈奮斗與當代愚公精神。
如今,在推進“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大家團結一心,以更堅定的信念和更大的決心面對挑戰,正如歌曲中所唱“敢叫日月換新天,氣吞山河換新顏”。歌曲通過復刻當年勞動場景,喚醒干部群眾“為民、擔當、奮斗、廉潔”的運河精神,激勵全市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緊迫感投身城鄉協調發展。
正如歌詞所唱:“百千萬,一起干!”這曲穿越時空的號子,正化作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奮進強音。
百千萬,一起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