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返鄉創業探索反季節蔬果種植的“90后”“新農人”,到創辦農民培訓班的“致富帶頭人”,再到為農業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建言獻策的“群眾代言人”,湛江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許仕賢始終以躬身稼穡的堅守和履職盡責的擔當,踐行著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堅持把履職答卷寫在田間地頭。
許仕賢。
扎根田間地頭
代表建議自帶“泥土味”
2022年,許仕賢當選為湛江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這不僅是對他多年來努力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深知,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肩負著為農民發聲、為鄉村振興助力的使命。在履職過程中,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基層調研,傾聽農民的心聲,多次走訪農村,了解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他的履職之路,始終伴隨著自己對于“三農”發展的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許仕賢發現,我市農業保險發展未能跟上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特色農業保險險種不足、全產業鏈覆蓋面不夠等問題逐步暴露,農戶“多年致富,一災致貧”的問題比較突出,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于是,他提出了《關于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建議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率,確保投保人的最低保障收益,讓更多農戶實現“穩賺不賠”,免除農業企業和農戶的后顧之憂。在基層調研時,許仕賢發現,我市不少海堤設施建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設標準偏低,建設質量參差不齊,普遍存在堤身單薄、超高不足、防洪搶險道路及設施嚴重不足等問題,成為我市防災減災體系的短板。針對這一現象,他撰寫了《關于加快實施湛江市海堤提標加固的建議》,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優化提升現有海堤工程防護體系,構建堅實的海岸帶減災安全屏障,保障我市沿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針對湛江在數字經濟發展工作存在的困難和挑戰,2024年,許仕賢提出了《關于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探索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建議》,被列為年度1號重點督辦建議,由市委書記領銜督辦,主辦單位市政數局會同會辦單位加強統籌協調、細化工作任務、實地走訪調研,辦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進一步推進了湛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田間地頭到人大代表會場,他的腳步始終帶著泥土的芬芳與責任的重量。作為本地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與鄉親們一道用汗水澆灌著豐收的希望;作為市人大代表,他將農民的聲音帶進城市發展的“藍圖”。兩種角色,一份初心——在他身上,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帶頭人的擔當,更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期許。
從“農小白”到“帶頭人”
讓更多青春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從“新農人”到人大代表,許仕賢的身份在變,但扎根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的初心始終未改。農業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番茄正紅,黃瓜新綠,仿佛他這些年交出的成績單;人大會議的發言席上,調研扎實,建議鏗鏘,又似他給這片土地立下的“軍令狀”。他表示,將繼續用實際行動踐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吸引更多既能俯身泥土、又能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回到農村、投身農業,讓農業成為一個讓大家向往的事業。
“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農業是最樸素的行業,也是最有智慧的行業。在最初接觸農業時,發現當時的農業生產缺乏規劃,農產品常常滯銷,感覺要走上現代農業的道路非常難。但隨著與農民‘打交道’,自己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農村有廣闊天地,年輕人大有可為。”2012年,大學畢業后的許仕賢放棄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湛江成立了湛江市長榮種養專業合作社。通過反季節蔬果種植、農產品品牌打造,他從一個農業“小白”逐步成長為“致富帶頭人”,帶領當地不少農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鄉村天地廣闊,我們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大施拳腳!”回望返鄉后的種種經歷,許仕賢覺得只要年輕人有足夠的想法、沉得下心,一定能在鄉村振興這個平臺上實現自我價值。他說,“國家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廣東也在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青年人要提高對現代農業產業的認識,我將用好人大代表的身份,持續關注農村人居環境、農村醫療、農村教育等方面,開展深入調研,撰寫相關的建議,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投身農業產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許仕賢用青春和汗水在紅土地上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用創新和實干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新農人”代表的責任與擔當。在他的努力下,一份份來自田間地頭的建議有望轉化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讓廣袤的農村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