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明明是綠色的,為何叫紅樹林呢?因其體內富含單寧,樹皮剝開后與空氣接觸氧化就會變紅,所以得名。陸地上的樹一般會有單寧,但紅樹林的含量特別高。”
“這棵紅樹林叫木欖,胸徑僅5到6公分,樹齡卻有五六十年。我在這兒待了32年,看著它變化甚微,這片紅樹林里還有樹齡300多年的老樹呢。”
……
廉江高橋紅樹林保護區。
7月9日,在廉江高橋紅樹林保護區,記者跟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管理局站長林廣旋,一同檢查紅樹林的生長情況。年近五旬的他,一邊撥開紅樹林,一邊向身邊的記者娓娓道來。
在這片中國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里,林廣旋用三十余載的青春歲月,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論,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書寫下壯麗篇章。自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啟動實施以來,他始終扎根基層管理站,憑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和無私的奉獻,在紅樹林保護、社區發展、生態價值轉化、科普宣教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先后榮獲廣東省“生態灣區守護者”“海洋強省建設表現突出個人”等榮譽稱號。
林廣旋在紅樹林邊,詮釋三十余載守護的堅守。
踏浪而歌的堅守者:用腳步丈量初心,筑牢生態屏障
高空俯瞰,天藍水澈如鏡,綠意鋪展似毯。茂密的紅樹枝葉繁盛,氣根垂落水中輕輕晃動,偶有白鷺振翅掠過,漾起湖面粼粼波光,一幅靈秀盎然的生態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1993年,剛從森林保護專業畢業的林廣旋,被分配到剛成立的湛江紅樹林省級保護區工作。那時的保護區,既沒有固定人員,也沒有辦公場所,他成了這里的“開荒牛”。“借住政府一間30平方米的平房,下雨時外面大雨、屋里小雨,臺風天被子都能濕透。”林廣旋回憶道,當時辦公和起居都在這一間屋子里,一張床、一個電飯鍋就是全部家當,常常是飯菜同煮,簡單果腹。
在月薪270元的年代,他咬牙花180元買了輛自行車代步,后來又換了三輛摩托車,“騎壞的車能堆成小山,我也從‘小林’變成了‘老林’”。最危險的一次,雨后調研歸來,摩托車在泥濘路上打滑栽進水渠,他爬起來時渾身是泥,還得請村民幫忙打撈車輛。
那時的保護工作,遠比環境艱苦更棘手。周邊村民圍塘養殖、圍海造田、采海現象頻繁,林廣旋每天巡護時都要和這些破壞行為“硬碰硬”。“有村民不理解,說我擋了他們的活路。”他白天巡查勸阻,晚上就往村里跑,用方言拉家常、講法規,一遍遍解釋紅樹林能護堤、能養魚的道理。時間久了,村民們親切地叫他“林仔”,不少人還成了他聘請的“巡林員”。
三十多年來,林廣旋的足跡遍布保護區的每一寸灘涂。他牽頭制定網格化巡護方案,將2000多公頃紅樹林劃分為責任區,明確巡護重點。“現在巡護離不開科技手段了。”當天操作無人機查看紅樹林的他向記者介紹,“就說無人機,整個保護區每月定期飛一到兩遍,通過比對不同時段的圖斑,能快速發現區域變化,便于核查。以前漲潮時,人到不了的區域繞槽溝走要花上一整天,現在無人機十幾分鐘就能搞定,還能量化、數據化記錄存檔,除了大暴雨、臺風天,都能用。”
林廣旋操控無人機,用現代化手段助力紅樹林保護。
近年來,他引入無人機、智能監測設備,構建起“人防+技防”體系:無人機高空巡查非法破壞行為,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土壤,讓非法行為無所遁形。
如今的高橋紅樹林,從陸地向海洋鋪展的綠色中,四條河流如銀帶穿梭,泛舟其間宛如進入綠色迷宮,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15科25種紅樹植物茁壯生長,數百種魚蝦貝類在此棲息繁衍,300多種鳥類在此停歇,成了名副其實的“候鳥天堂”。
生態惠民的踐行者:讓綠海生金,共享生態紅利
當天下午五點多,記者在紅樹林棧道上看到,不少市民群眾正愜意地散步、游玩。“自從棧道修好,我常來這兒散步,真是件惠民的好事。”來自廣西合浦縣山口鎮的馬女士笑著說,她家就住在高橋鎮隔壁,“這棧道一修,連我們外省人都跟著沾光受益呢。”
“紅樹林不只是風景,更是‘金樹林’。”林廣旋深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意。在他看來,保護不是“死看硬守”,而是要讓生態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讓百姓嘗到甜頭。
市民在紅樹林棧道散步。
2000年,他力主修建的紅樹林棧道成了“破局點”。800多米長的棧道,用1000個圓墩鋪就,既不破壞紅樹根系,又能讓訪客近距離接觸濕地。以此為起點,他聯動地方政府設計生態研學課程:帶學生觀察招潮蟹的“變色術”,聽鼓蝦的“噼啪”聲,看白鷺捕食的靈動;為游客講解紅樹林固碳、防浪的生態功能。如今,保護區年均接待訪客超10萬人次,成了湛江生態教育的“活課堂”。
生態熱度帶火了周邊經濟。林廣旋引導村民開民宿、做餐飲,推出紅樹林主題農家菜;組織導賞、護林員培訓,讓3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以前養魚一年掙幾千,現在開民宿加賣特產,年收入翻倍。”紅寨村村民的話,道出了大伙的心聲。
他還推動開發紅樹林文創產品,明信片、手工藝品上的白鷺、紅樹圖案成了“流量密碼”;參與紅樹林碳匯研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高橋片區的紅樹林固碳能力是陸地森林的兩倍多。”林廣旋自豪地說,這片綠海不僅守護著家園,還在為“雙碳”目標作貢獻。
林廣旋在紅樹林間查看生長情況。
科研宣教的播火者:深耕科研沃土,播撒綠色種子
“搞科研,小林行!”這是同行對林廣旋的評價。三十年里,他既是守護者,也是研究者。作為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社會經濟效益監測員,他每年高質量完成監測任務,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經研中心表揚;組織參與雷州半島鳥類、濱海植物調查,收集的凋落物達5000多袋,監測數據超300G。
他耗時多年撰寫的《雷州半島濱海植物》,填補了當地濱海植物研究的空白。為了這本書,他跑遍半島的各個角落,記錄每種植物的形態、習性,甚至半夜冒雨搶救標本。“希望這本書為相關研學提供幫助,能讓更多人懂植物、愛自然。”林廣旋說。
在科普宣教方面,他更是“花樣百出”。保護區里,科普長廊圖文并茂,生態體驗區可觸摸紅樹氣根;校園里,他帶著學生做紅樹林模型,講解“胎生”植物的奇妙;線上,他拍攝的短視頻《紅樹林里的聲音》,用鼓蝦“噼啪”聲、白鷺鳴叫聲“圈粉”無數,讓網友隔著屏幕愛上這片綠海。
如今,保護區建起了國家級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野生動物疫病監測站,成了科研重鎮。而他培養的“小小護林員”隊伍,已有不少小朋友加入,“希望他們長大后,還能守護這片紅樹林。”
林廣旋與小朋友交流,傳遞紅樹林保護理念。
“林伯,這是什么樹呀?它怎么會有花呢?”采訪當天,正在棧道游玩的一名一年級小姑娘好奇地問林廣旋,“我還不認識紅樹林呢。”“紅樹林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點。”林廣旋笑著解答,“你看這棵叫木欖,它的花蕾沒開花時,有的是成雙成對的,要到夏天才會綻放。以后要多了解紅樹林,一起守護好它們呀。”他進一步介紹,像常見的木麻黃,湛江本地人有的叫它馬尾松,其實和真正的馬尾松并非同一樹種,多生長在靠近海邊的地方。此外,紅樹林的樹齡和外觀未必相符,不能單從外形判斷樹的年齡;還有些半紅樹植物,雖屬廣義上的紅樹林,卻也能在高鹽度環境中生長。
三十余載風雨兼程,林廣旋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這片紅土地,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國寶”紅樹林。從“開荒牛”到“守護者”,從科研尖兵到科普達人,他用行動詮釋著“守護紅樹林,此生不后悔”的誓言。
如今的高橋紅樹林,既是生態屏障,也是金山銀山,更是綠美廣東的生動注腳。三十余載寒來暑往,林廣旋以紅樹林為家,以守護為責,從青春年少到鬢角染霜,用腳步丈量灘涂,用智慧激活生態價值,用執著播撒綠色理念,成為綠美廣東的先進典范,為南粵大地的生態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