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港口設備“診療師”,在港口生產一線上,用精湛的“醫術”為各種故障設備排除“疑難雜癥”,讓“帶病的”設備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健康”、正常運行,被身邊的工友們稱為設備的“守護神”。她是群眾心里的“知心人”,主動聽民意匯民智,積極為產業工人發聲。她就是廣東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散雜貨分公司維修中心維修二隊副隊長王元芬。
王元芬
勤學苦練造就“技術能手”
七月,盛夏的早晨,湛江調順島上,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散雜貨分公司第三作業區碼頭,王元芬如往常一樣巡檢。“別看我現在技術專精熟練,其實完全是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實現了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的轉變。”王元芬坦言。
1995年2月,王元芬從技校畢業后,來到湛江港第三作業區散貨公司維修隊電工班。自進港口起,王元芬就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把“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作為衡量工作質效高低的標尺,多方面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
港口堆取料機、裝船機、卸船機及其附屬設備皮帶機由成千上萬的零件構成,它們的“養、用、管、修”無不需要技術支撐。王元芬經常虛心地向老師傅、技術員請教,并利用業余時間上電大,通過技術比武及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經過長期的刻苦鉆研和現場摸爬滾打,她慢慢地熟悉了設備性能,慢慢地能獨立排除設備故障,慢慢地學會了看復雜的系統圖紙,慢慢地學會了在短時間內檢查并找到故障源……30年如一日,王元芬甘與設備為伴,以技術攻關為樂,以匠心守初心,通過一次次“小修理”創造出一個個“大效益”。
開拓創新發揚“工匠”精神
一直以來,技術工人的身份是王元芬最引以為傲的標簽。王元芬深知,“金剛鉆”不能只握在自己手中,高質量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高技能人才支撐。2018年,“王元芬創新工作室”成立,她帶領團隊開展技術革新、五小技能改革、QC小組、成本管控等創新活動,有效破解了設備運行、生產管理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技術創新項目取得直接經濟效益達2000多萬元。“在工作室,有一句話被奉為圭臬——維修人眼中,沒廢品。班組總是把每個零件的作用都發揮到極致,通過‘張冠李戴’‘器官移植’等手段,讓許多‘下崗’的零部件重新上崗發光發熱!”王元芬如是說。
初心如磐書寫履職“答卷”
2023年,王元芬當選廣東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她把對技術的那股“鉆”勁用到了代表履職中。“人大代表這四個字,對我來說,除了是榮譽,更多的是責任。我要認真履職,當好群眾的‘代言人’,不負群眾的期待。”她經常與工友們聊工作、談生活、問近況,了解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針對一線工人普遍關心的工資待遇、勞動保護、職業發展等問題,她認真整理并形成建議,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為維護工人的合法權益而努力。
在2024年1月召開的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王元芬提出了《關于多措并舉提升產業工人技能助力粵東西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她建議,大力開展“以賽促學”的勞動競賽提升技能;推動職業技能證書跨企業跨區域互認,暢通人才流動;以及建立區域聯動機制,將優質培訓資源向粵東西北傾斜,實現共建共享……從根本上改善產業工人就業環境,促進產業工人技能發展滿足時代社會需求。該建議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回應。
2024年5月30日,《廣東省技能人才發展條例》頒布,同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關于技能人才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從加強培養、完善使用、規范評價、促進激勵等方面作出規定,解決當前技能人才發展瓶頸問題,著力為廣東省發展新質生產力、高質量推進制造強省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港口作業和技術創新的工人代表,王元芬深知,將產業工人的技能提升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是產業升級與行業進步的必然要求。她直言,“我會持續關注產業工人隊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推動“新八級工”制度的落地,繼續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深入一線調研,反映群眾所思所盼,努力提出更多高質量的建議,做到履職與本職工作的相互促進,為湛江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貢獻智慧和力量。”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