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麻章區工商聯舉行了一場“政企面對面”現場辦公會。會上,企業代表直指營商環境的“堵點”“痛點”,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則現場回應、解答。(據11月23日《湛江日報》)
這場辦公會沒有冗長議程,不搞空話套話,企業坦誠提出問題,部門直面回應解答,以一場務實高效的互動,為優化營商環境寫下了生動注腳。在當前民營經濟迫切期待公平、透明發展環境的背景下,這種“提問有分量、回應有溫度、解決有方向”的溝通模式,無疑是市場所需的一劑“強心針”。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感受最直接、最有發言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調整、勞資仲裁權益保障、項目建設用電報裝等具體問題,都是企業在經營中真實遇到的“硬骨頭”。麻章區的可貴之處,在于不回避矛盾,主動搭建平臺,既讓企業能夠“暢所欲言”,也讓職能部門必須“直面作答”。例如,稅務局承諾立即復核稅收優惠爭議,供電局現場亮出已備妥的用電方案。這種“不繞彎子、靶向解決”的態度,有效打破了政企間的溝通壁壘,讓企業訴求不再輕易“石沉大海”。
政企良性互動,核心在于“實”,關鍵要看“效”。此次辦公會的價值,不僅在于現場回應的及時性,更在于其背后所體現的問題導向與系統思維。會前,工商聯通過多次走訪收集企業訴求;會上,多部門協同應答,共商解決方案;會后,還有望通過督查機制跟進落實,初步形成了“收集—對接—解決—反饋”的治理閉環。這與哈爾濱的“政企早餐會”、臨沂的“政企會客廳”等創新實踐異曲同工,共同印證了一個道理:優化營商環境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舉措,只要真心把企業的“小事”當作政府的“大事”來辦,讓政策不“懸空”、服務不“卡殼”,就能切實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而暢通、有效的政企溝通,正是法治化營商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麻章區此前開展的招商引資專項行動,到此次的現場辦公會,可以看出當地優化營商環境的思路具有連貫性——不僅依靠政策紅利吸引企業,更致力于通過精準、貼心的服務留住企業。當“辦事不用求人”成為常態,當企業訴求能夠得到高效、公正的回應,制度性交易成本自然降低,市場主體的活力才能充分迸發。這種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也是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核心要義。
營商環境優化沒有終點,政企溝通協作貴在堅持。麻章區的“面對面”辦公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更應努力使之成為常態化的機制。我們期待后續能夠通過嚴格的閉環管理,確保企業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同時,通過對共性問題的復盤反思,推動相關制度的完善與優化,從而實現“靶向解決具體問題”與“系統優化整體環境”之間的良性循環。唯有持續涵養營商環境的“陽光雨露”,才能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為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