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兩束不同尋常的“火焰”點亮現場。一束火焰來自南海1522米深處的冷泉口,由科研人員遠程遙控“海馬”號潛水器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氣,降壓分解產生甲烷,再將光伏發電的電能送至海底,實現“天之光”點燃“海之火”;另一束則是主火炬塔以電光水霧形式呈現的虛擬火焰,輕盈純凈。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主火炬被點燃。燕雁 攝
兩束科技之“火”照亮夜空,也照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的澎湃動能。體育競技之外,十五運會成為科技創新的大舞臺。人形機器人“群體協同”奏響千年禮樂;賽事智能助手以數字人形象實現語音交互問答;“賽事自由視角系統”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觀眾提供全新觀賽體驗;微納米級被動式制冷涂層,為志愿者驛站配備了“零電費空調”……賽場內外,處處彰顯科技范兒。
從十五運會這扇窗口,可以看到中國科技創新不斷突破的內在邏輯。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有底氣。辦大事、闖難關,集中力量是關鍵。開幕式上的“源火”,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成立科技攻關團隊,聯合高校、企業等攻關,最終實現深海采集和穩定燃燒。創新成果之所以相繼涌現,靠的正是全國“一盤棋”式的力量整合與組織動員。
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全球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為科技創新成果提供更多試驗場、應用場。智能交通指揮系統可廣泛應用于城市交通運營;圍繞開幕式設計的AI畫卷和移動大屏,為文旅演藝、文化消費提供了全新技術……這些面向未來的技術“以賽促試”,讓產品迭代周期大為縮短。豐富的應用場景有效降低了創新創業成本,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十五運會上的科技創新元素,體現著大灣區對未來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布局。放眼全國,各地也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新動能新優勢壯大。北京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基礎和前沿領域鍛造“長板”;深圳擁有高效的產學研轉化體系,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杭州以數字經濟為抓手,推動產業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不再是單點突破,而是“從一項技術到一個產業,從一個產業到一個生態”的整體躍升。
作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十五運會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共享、成果共創的全過程聯動,也成為用大場景牽引大創新、用大產業支撐大未來的生動實踐。中國正在以更充分的制度優勢、更巨大的市場空間、更充沛的創新活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