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記者從赤坎區采訪了解到:近年來,赤坎區以赤坎區博物館為主陣地,通過點位打造、館校深度協作、流動展覽聯動、特色社教賦能、宣講傳播等多元舉措,打造“博物館里的紅色課堂”,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開展主題剪紙活動。 通訊員蔣文斌 吳小鉆 陳義強攝
整合資源 打造特色文旅點位
據了解,赤坎區組織專業力量對轄區內革命遺址、紀念場所等進行全面梳理,建立赤坎區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在此基礎上,重點打造了一批主題鮮明、設施完善的紅色展館。
其中,修繕提升廣州灣抗日賑災會舊址、晨光小學紅色展館、赤坎豐厚村地下交通站舊址、南路特委機關秘密聯絡站等點位,補充完善展廳說明,增設互動體驗區域,讓游客在參觀中直觀感受革命先輩的斗爭歷程;依托赤坎區博物館主陣地,設立“赤坎紅色歷史展區”,集中展示轄區革命歷史人物事跡及珍貴革命文物,打造紅色文化集中展示窗口;整合老街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騎樓建筑、民俗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文旅點位。
目前,赤坎區已形成以赤坎區博物館為核心,形成輻射赤坎老街、革命紀念場所的紅色旅游點位集群,年接待游客量超400萬人次。

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 通訊員蔣文斌 吳小鉆 陳義強攝
精心設計研學 開展紅色教育
圍繞“行走的文博課堂”活動,赤坎區博物館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育需求,精心設計紅色旅游線路。
其中,“老街研學線”串聯赤坎地下秘密交通站舊址、南路革命聯絡點等點位,讓學生在徒步探訪中了解革命時期赤坎地區的地下斗爭歷史;“博物館深度研學線”以赤坎區博物館紅色展區為核心,配套開展文物鑒賞、歷史講解、互動體驗等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赤坎革命歷史文化;將紅色教育與本地革命老區豐厚村、陳川濟村等資源相結合,在研學過程中實現紅色教育與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機統一。
創新形式 擦亮文化品牌
近年來,赤坎區博物館始終堅持“教育為本、服務公眾”的原則,將紅色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涵,形成鮮明的社會教育特色。
該館常態化開展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重大革命歷史紀念日、傳統節慶等時間節點,舉辦紅色展覽、專題講座、紅色影片展播、革命故事分享會等活動,讓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日常;強化文物展品的教育功能,通過“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系列講解,讓靜態的文物“活起來”,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推動數字化教育建設,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平臺,推出“紅色主題系列云展覽”,包括“赤坎區革命遺址展覽”“革命歷史人物”“赤坎區老兵口述故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等內容,提升紅色教育感染力。
赤坎區博物館堅持不斷創新紅色教育活動形式,將其與傳統手工藝、現代創意體驗相結合,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教活動。
其中,在2025年國慶假期,赤坎區博物館組織開展主題剪紙、青瓷繪畫、拼圖DIY、竹編制作等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邀請民間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向參與者傳授剪紙、竹編等技藝,引導大家圍繞“弘揚紅色精神”主題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青少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責任感,“愛祖國、愛家鄉”的種子深深植入心田。活動實現了“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聯動優質資源 拓寬傳播渠道
為進一步擴大紅色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赤坎區博物館積極加強與上級文博單位的合作,引入優質臨時展覽資源,同步打造本土特色展覽,以展覽為載體,在交流互鑒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近兩年來,先后引進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的“隱秘而偉大——中央紅色交通線歷史展”“旗展華南 砥柱中流——華南人民抗戰歷史專題展”等多個精品展覽。為提升展覽效果,赤坎區博物館還配套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專家導賞、互動體驗等活動,邀請地方黨史專家、革命前輩后代為觀眾講述赤坎紅色往事,讓觀眾在參觀展覽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教育體驗。
全民共建 代代傳承紅色基因
傳承紅色基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赤坎區博物館堅持以“赤坎故事全民講”為抓手,通過開展歷史學習、培養宣講隊伍、搭建宣講平臺等舉措,激發全民參與傳承紅色基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革命故事家喻戶曉。
培訓采取專題講座、現場教學、實踐上崗等多種形式。例如,面對中小學生,以生動有趣的革命故事為切入點,結合實物展品和場景復原,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學習;面對機關干部和社區工作者,重點講解弘揚紅色精神的意義,引導他們在工作中時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面對退休老干部,組織他們分享親身經歷的革命故事,重溫紅色記憶。
通過館校合作、研學實踐、宣講培訓等一系列舉措,赤坎區青少年群體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明顯增強,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主動傳承紅色基因,成為歷史革命故事的講述者。
下一步,赤坎區博物館將繼續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與舉措、提升工作成效,努力將“博物館里的紅色課堂”打造成更具影響力、吸引力、實效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品牌。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