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希臘古奧林匹亞11月26日電(記者趙建通)由雅典前往古奧林匹亞是一段近四小時的車程,記者一路得以領略伯羅奔尼撒半島起伏的山丘地形、壯麗的海岸風光,以及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氣候。
在距開幕72天之際,米蘭-科爾蒂納冬奧會圣火火種采集儀式26日在古奧林匹亞舉行。或許本屆奧運盛會火種采集的日期過于靠后,讓儀式和天氣預報里連續雨天不期而遇。
儀式方案被迫調整后,米蘭奧運圣火點燃采用提前備下的火種,并以視頻畫面的方式補足儀式流程。但26日的采集儀式上,陽光卻始終普照。

11月24日,演員在圣火火種采集儀式彩排中表演。新華社記者 呂優 攝
預報的雨沒來,未雨綢繆的工作人員也不算白忙一場——未來的奧運火種采集多了一種經過實測的備選儀式。
奧運圣火采集在大眾心中往往與藍天、古跡、自然的光影聯系在一起。但得益于提前采集的備用火種,加之視頻畫面輔助,整場火種點燃儀式依然完整,且不失莊重與神圣。
預報中將至卻最終未落的雨,讓奧運火種采集儀式50多年來又一次在室內舉行,也讓古老而現代的奧運文化在儀式傳承上再度煥發新意。
“第一次在室內舉行點火儀式是在1968年法國格勒諾布爾冬奧會上。當時的儀式非常簡短,只是點燃火種,然后將火炬交給首棒火炬手。這次是第二次。但我們進行了充分準備,我們有時間在博物館集合、在這里排練,因此呈現出新的視覺效果,我認為最終的效果非常出色。”儀式編導伊格娜迪歐對記者表示。
唯一遺憾可能是場地有限,觀眾難以親臨觀看。不過,如今網絡技術手段發達,采火瞬間隨著直播信號在彈指間觸達全球。

11月26日,演員在儀式現場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天氣是不可控因素,而奧林匹克運動恰恰倡導在變化和挑戰中堅持目標、追求卓越。如今將采集儀式改到室內,是為了確保火種采集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同時也體現了現代奧運在傳承傳統的同時具備的靈活調整能力。這種對不可預期環境的尊重與應對,也可視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延伸。”一位現場觀看儀式的奧林匹克專家說。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本身是古希臘祭祀活動的產物,因而十分注重儀式感。在古希臘時期,奧運會獲勝者頭戴橄欖枝花冠的獎賞便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寓意對豐收與和平的向往。
向往和平,還發生在更多的時空中。在火種采集的前一晚,奧林匹克休戰宣言簽字儀式在希臘舉行。在一周之前的紐約,第80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奧林匹克休戰決議。新上任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考文垂在大西洋兩岸奔走呼吁。
火種采集現場,考文垂在發言時情不自禁、潸然淚下。“我本不該如此激動,但這個地方意義非凡。”在全場掌聲中,她繼續說,“在當今分裂的世界里,奧運會擁有真正象征性的意義。我們的責任是確保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能夠和平相聚,激發全球觀眾的夢想與希望,這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考文垂演講中途,哽咽聲起,現場攝影師反應過來紛紛高舉相機,幾個鏡頭甚至慌張碰在一起。儀式場地的變換,未能妨礙情感與信息的傳遞。
自1894年國際奧委會創立以來,奧林匹克儀式文化不斷演進,也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具象載體。而奧林匹克精神,已歷經千年風雨,成為閃耀在人類文明星空中永恒的存在。
一時難測的風雨,改變不了世人對和平的向往,阻擋不住人心相聚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