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湛江晚報11月26日《快評》版報道:近來,商家利用AI技術帶貨的現象日漸增多,有的出現違法違規情形,有借助名人效應、仿冒專家學者、奧運冠軍、影視明星為產品站臺,冒充知名名牌誤導消費者。
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AI產品帶貨宣傳。某公司通過視頻帳號宣傳其銷售的“魚油”產品,具有治療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等功效,直播視頻中出現的竟然是央視著名主持人李梓萌。當受害者出面避謠時,人們才知道這是用AI技術偽造而成。還有冒用國醫大師張伯禮的形象和聲音合成制作AI視頻,均系偽劣產品,嚴重誤導消費者,損害公眾健康權益,帶來醫療安全隱患。前不久,有網友發現同一位演員同時現身3個不同的直播間,身著不同服裝,推廣不同產品。顯然,這是用AI技術深度合成。AI換臉亂像,讓名人深受其擾。
AI技術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出現在商家的直播中,形成一條AI賣貨產業鏈。AI帶貨可讓商家降本增效,可以砍掉真人主播的人力成本,而且還可以24小時不間斷直播。AI帶貨大火的同時,一些不法商人利用AI技術,改頭換臉,假冒名人帶貨,向消費者傳達錯誤的商品信息,造成銷售貨不對板,售后維權困難,直接損害名人和消費者權益。
今年雙十一中,AI帶貨系統正在成為直播電商的標配。不少消費者吐槽稱自己在直播間買的衣服等實物與展示的效果天差地別。這一切皆因AI生成太過優秀,過度美化商品展示效果,向消費者傳達錯誤的商品信息。
無論是盜用名人形象帶貨,還是用虛假視頻坑害消費者,其行為都已構成違法犯罪,必須從嚴整治。對AI換臉亂象治理是一場關乎技術、法律與道德的博欒。唯有發布者自律、平臺盡責、監管到位,形成綜合治理,才遏制AI技術濫用的灰色產業鏈,才能打擊不法商人用AI技術坑蒙拐騙行為,才能讓AI技術不偏離法治與文明軌道。
用AI技術侵犯人權,違反市場競爭法規,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新型的社會公害。這種欺詐模式不僅突破了商業倫理底線,更對社會信任體系造成破壞。需要媒體和監管部門加強數字素養教育,教會公眾識別AI合成內容的蛛絲馬跡。作為消費者要努力成為監督網絡的尖兵,一旦發現疑似利用AI技術進行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在留存證據材料的同時,通過12345熱線電話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形成對利用AI技術違法行為的全民圍剿,共同違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









